《背影》是父子间深厚的情感,背影也是社会责任与担当。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勇于责任担当。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载体,对一代又一代学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作用。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在用经典和学生对话,用经典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蹒跚穿过铁路买橘子的背影承载着无数人对父爱的记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写作于1925年,此文透过父亲的背影深情表达着深沉而含蓄的父爱,感动了无数读者。文中写到那一年朱自清先生才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转眼间一个世纪已过,新时代下的青年又将如何诠释父亲的背影?
傅炫璋同学的这篇《我不是朱自清》看似反其道而行之,实则是在百年之后对经典的致敬。文章也从背影入手,前后共写了三次父亲的背影,从帮“我”拎行李的背影到春节离家的背影,再到疫情防控一线的背影,层层递进深入,父亲浓浓的爱以及敢于担当的榜样精神渗透其中。这篇文章创作于2020年春季线上教学期间,文中父亲的背影也正是当时疫情肆虐之际毅然奋战在一线众多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
风月同天,丹心无隔,自疫情爆发以来,无数人主动请缨,白衣执甲,逆流而上,不顾个人安危严守生命安全线。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美的逆行者,但也是普通人、平凡人,也是儿女,也是父母。有人问为什么朱自清先生会选择“背影”去讲述父亲,也许,就是因为背影代表着别离和失去。选择与疫情抗争,便也选择了放弃温馨的灯火、欢声笑语和照顾妻儿的责任,选择了只能将背影,将担忧和不安留予身后的家人。站在如此视角去凝视和感悟,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去理解一线工作人员的无私与无畏。
转眼间,辛丑年的春天即将到来,但是疫情的严冬却并没有完全散去,还有无数个“背影”站在凛冽的寒风中,默默为人民守护一方平安。“天下山河清影在,人间风雨此宵同”,荧荧之光,可胜炬火之焰,当你再次凝望那些“背影”,请多一分理解与配合,多一分尊敬与关怀,让我们携手并肩,共盼春来。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ganwu/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