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写愁,无愁不成诗

古人写诗填词,常常要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在众多的情感中,最容易被表达的是“愁”。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喜不喜欢,如果深究起来,几乎所有的诗词都有“愁”意在。有的只是浓烈与恬淡,直白与含蓄,繁多与稀少的区别罢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古人“无愁不成诗(词)”。因此,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与“愁”有关的诗作。

那么,“愁”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古人在诗词中为何爱写“愁”呢?

“愁”指的是一种忧伤的情绪,它是人的一种正常情绪,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愁”是人类最容易产生的情感了,它会伴随每一个人,并不受时间、空间、季节、气候的约束,一旦条件具备,甚至没有任何来由,就会立刻产生,袭上心头,占据眉头。每个人都有过“愁”的情绪,每个人都尝过“愁”的滋味。国愁,家愁,哀愁,乡愁,离愁,思愁,爱愁,愁苦繁多。

愁由物生。秋季是最容易产生“愁”的季节了,有人说,所谓“愁”就是“心上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凉风渐起,草木日渐凋零,曾经生机无限的树叶开始飘落,自然渐渐进入严寒的冬季,最易让人产生悲秋的情感。战国时期文学家宋玉曾这样描述秋天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红楼梦》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句子。秋日里一些最为常见的景象,总能从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触动人的心灵,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和情绪。

境由心生。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境遇不顺,命运多舛,为了生活,人们往往四处漂泊,看到深秋凋零的模样,也会产生强烈的愁绪。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孤客最先闻”,漂泊在外的人对物候的变化特别敏感,极易与自己的处境和身世联系起来。“境由心生”,秋季秋景的悲凉其实是人生感知的悲凉,悲秋的情绪其实是人伤感的情绪的投射。

情由文生。悲秋情绪的产生,往往与“以悲为美”的文化传统文化积淀有关。“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这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说的,指出了古人爱写“愁”的以悲为美的文化传统。“愁”情悠悠,思接千载。一代一代的文人,将“愁”与“秋”联系起来后,被代代相传,后世的文人在写作抒情时有意无意将二者联系起来。有悲秋情绪的人,往往具有相当文化品位,感情又细腻丰富敏感,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细微变化捕捉敏锐。他们对人身体验深刻,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未来充满理想,对人格追求完美。于是借“愁”抒写人生的不得意,抒写漂泊在外羁旅思乡的孤独,抒写生离死别的愁绪与思念,抒写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凄凉与落寞,抒写国破山河在报国无门的悲愤等等。

总之,古人诗词中特别爱写“愁”,与万物凋零的物候变化有关,与世事多舛的凄凉心情有关,与以悲为美的文化传统有关。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ganwu/286.html

(0)
上一篇 2022-04-22 12:41
下一篇 2022-04-22 14: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