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出这家小店,心里有些不安,我在想要不要将店主多找的十块钱还给店主。可这时块钱又能买一些东西,我这样想着,脚下却没有停止动作,好像还比平时更快的一分,我走了大概500米停在那里,心里还在纠结,这十块钱应不应该拿,我想起以前每次找错钱后接连几天的不安,终于下定决心将钱还回去。我再次来到这家小店,说“你多找了我十块钱”店主只是接过钱,什么也没说,表情无悲无喜的冷漠。我走出这家小店,心有些后悔,还了十块钱,脚下步子却好像轻快了一些。
我来到教室在想,“我为什么还钱?为什么不安?为什么后悔?”我每次有这样的事后都会这样想。也许不安是因为心中的道德在作祟,还钱去消除心中不安的方法,而后悔可能是出自我自己的情感。
我们从小时候就接受各种各样道德的灌输。每个人都一副老者的姿态再跟你讲道德,但这些道德鱼龙混杂,各种各样的道德在我们心中形成一把标尺,并告诉我们这就是判断的标准,这里面的一切都应该是正确的。于是我们被这把标尺扼住脖子,被道德绑架。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指责,这里不应该那里不应该。就像是让座的事件,只能看到满屏的指责年轻人,却没有一个为年轻人说话,甚至有些人刚看到让座两个字,就已经手放键盘,准备展现他们道德的“高尚”了。
但其实很多时候这不是年轻人的本意,他们可能是因为受制后的赌气,也可能因为老人与其冰冷倒让他们不想让座。可指责的人又不管,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难得能展现自己道德“高尚”的机会。他们用反复推敲练习和精心挑选的词汇来体现自我。
我想问这就是道德的标尺吗?如果这就是标尺,那他测量的数据一定是错误的。甚至标尺上的刻度也是模糊的。一定是某个小作坊做出的产品,是登不上台面的产品。
我想要的标志是经过验证和认同,经过矫正和规划,经过不断适应和不断传承的标志,是刻度清晰的,是公认的,是可以打上合格签的标志。
我想要的标尺是这样的标尺,是能放于心中的道德标尺。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ganwu/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