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同这个作家,作家刘同说的一段话

谢请。首先来看刘同是不是作家,如果按出书或者写过长篇文章就是作家这个标准,那么刘同当然是作家,而且他还是畅销书作家。但如果按照文字的标准来考量,起码从文学的层面,对文字的把握上,文学的艺术层面来看,刘同当然算不上作家,他写的内容同这些年流行的那种“追热点”“抓痛点”式的自媒体文章相似,只不过刘同被包装起来,成为一个畅销书写手。

按目前的社会整体评价来看,基本是只要能写字的就可以封为或者被称作作家,“作家”这个称号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神圣性,变得非常廉价。在这个基础上评价刘同这个作家,从出版上来看他:

他的书有过很高的销量,去年紧接着他又出了第二本书,据说签约条件非常高,出版公司也是寄予了厚望,但截至目前快有一年时间,比起签约数字,销量并不理想,出版公司可能都要赔钱。

但这个现象有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点:为什么这种快销性的文字会在这几年成为畅销书?是出版屈从于市场的幻象式需求,还是出版制造了这种需求?出版上,除了销量之外,我们还要考量哪些因素?那些最初的传播好文字的出版,我们今天为何无法接续?

从他在一些媒体节目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的人,不然也不至于在十来年时间内能从媒体新人做到国内一线影业公司的副总裁。比如他在《职来职往》的嘉宾表现,对候选人的点评就很有见地。可惜,这些特质并没有在书里有所表现。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的代表作,《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我在未来等你》这些书,看名字就能看出来不过是一些鸡汤读物,目标群体就是学生、刚步入社会的新人、伪小资文青们。

这些烂大街读物可以说是刘同和背后的书商看准了市场,对症下药,以庸俗价值观为药引子贩卖焦虑。

他卖的也就不是书了,是人设。所有对刘同的包装,也都是明星炒作的路子。这些书的流行说明了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的胜利,也说明了社会的娱乐至死。

那个在媒体上挥斥方遒的刘同,在写作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分裂,本质上又是统一的。媒体上挥斥方遒是为了贩卖观点,写作制造鸡汤是为了传播,二者对立统一,都是为了个人品牌。我可以理解这样的人是钻营名利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这种人如果能称为作家的话,那可能是对作家俩字的侮辱,尤其是对左拉、托尔斯泰、鲁迅等人来说。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0081.html

(0)
上一篇 2023-01-08 10:02
下一篇 2023-01-08 10: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