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的经验感受看,诗歌是不能解释的,重新换种说法讲出来的语言就没有读原诗时传达给我们的感受舒服强烈。另外,诗歌也没有读得懂读不懂的问题,只有读了后有感觉还是没有感觉的反应,甚至有的文学评论家还认为一首真正写得好的诗是不允许读者对它说三道四的,它就自成一体,它就在那里,它就是它自己。
因此,对海子的诗,在这里我就不想作具体的评述,喜欢诗歌的朋友可自己去感受阅读。但我想说下海子自杀的事情。
我认为海子的自杀主要还是他性格和认识上的缺陷扭曲造成的。当一个人在某项事情上取得成功,后面的表现没有刚开始时优异,甚至是发觉自己渐渐丧失了这种才能时,为了维护自己在众人面前的名誉声望,有人是弄虚作假,有人就有可能接受不了发疯走向极端。从海子前后期的诗作对比来看,以我的认识水平,我就认为海子后面写的比如长诗《太阳》的表达就不流畅自然,没有他前期写的篇幅比较短小的一些作品灵动有趣,有明显刻意为之的痕迹。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多少都有些神经质,海子就属于创作遇到瓶颈不能清醒冷静面对的人。这种情形,在顾城的身上更是突出明显。顾城成名前写的作品和他成名后写的诗歌简直就不像是一个人写的,后面写的东西结构支离破碎不说,内容也颓废像呓语,可能有些就是他自己写完后自己也看不懂自己写的是什么东西。
回到海子生活的年代,从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回忆文章来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写诗读诗的年轻身影,诗歌是每个心怀美好事物的年轻人的梦想,很多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也多写于这个时期。除了海子以外,像作品《致橡树》被选入中学课本的舒婷,被多次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北岛等诗人作家都是在那个时期崛起进入大众视野的,说明海子生活的年代,诗人的身份是很受欢迎和尊敬的,海子因为其他原因自杀的可能性就很小。
白云苍狗,时事变迁,当年的诗歌盛况如今只存在于一些回忆类的文字里了。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部中国文学史大半部是诗歌史,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继而自唐以降明清以前的中国文学基本上是以诗歌为主,以诗歌取得的艺术成就最大,很多流传至今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都出自上述时期,不敢想象没有诗歌传统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其实在我看来,诗歌不仅是文学的桂冠,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源头,如果没有像《诗经》、《神曲》、《荷马史诗》、《圣经》、《红楼梦》等伟大的诗歌作品就没有今天的人类文明,希望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诗歌之花在中国能够重新绽放永不凋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很喜欢现代诗,因为一是缺少传统律诗的音韵之美,一是过于直白(所谓朦胧诗并不是正相反,而是刻意的隐晦),但这不影响我关注现代诗。我与海子是安徽老乡,他和我哥同龄。至于他的诗,我不敢班门弄斧,妄评一气,自有方家研究,但对他那个时代和时代于他的烙印,我倒有一些浅见。海子是在重启高考后不久走进北大的,当时国内文化是苍白的,除了鲁迅及革命名著外,几无书可读,青年渴求知识之心切是如今人们难以想象的。海子从贫穷的乡村走出,以当时高考的难度,他的智商应该是远远超出一般人的。到北京,上北大,他如龙归大海,鸟入山林,见识多了,就会寻找人生的哲学意义。当时大凡有点思想的大学生,对写诗、结社、自编自刊文稿是颇热衷的。现实让海子这些最初认识世界的知识青年痛苦,他们希望有所作为,改变社会,但最终陷于绝望,我想海子之死与这不无关系。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