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是拉丁文 Utopia的音译。该词源于希腊文,ou(无)和 topos(处所,意思是指“没有的地方”(乌有之乡)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比利时出版了拉丁文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该书通过作者本人和一名远涉重洋的葡萄牙水手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了这名水手在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岛的见闻。
在书中,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分析了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而乌托邦岛则被描绘成一个令人憧憬的美好社会,在那里,没有穷人,没有乞丐,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政府官员由公民选举产生,人人地位平等,都得从事生产劳动,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娱乐和科学研究。
《乌托邦》的问世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奠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思想体系的基础,以此为开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经过18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达到了高峰,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三个来源之一。
后来,人们称莫尔式的社会主义为“乌托邦社会主义”,“鸟托邦”一词也逐渐成为“空想”的同义词,凡是不符合现实的愿望、空想等都被称为“乌托邦” 。
什么是乌托邦?“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引申意为“空想的国家”,“乌托邦“亦即“空想社会主义”是出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
书中描述了一个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其实在2000多年前,我国先哲老子就提出了“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我国现代的伟人亦想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但是,现实确定了乌托邦在目前只能是空想。乌托邦不再是较好的空间,而是较好的时间。
然而,无论距离何等遥远,它至少可呈现出人类或许是无可避免的正朝向它发展的光景。
最早提出“乌托邦”的是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乌”是没有的意思,子虚乌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合起来就是“空想国家”。柏拉图《理想国》的愿景是国家规模要适度,站在城楼高处,全国尽收眼底。公民分为治国者、卫国者、劳动者,治国者以知慧治国,卫国者以勇敢卫国,劳动者为全国人民提供生活物资。
英国政治家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向人们讲述了一个航海家的故事。一位航海家航行到了一个奇乡异国,看到那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官员共同选举,人人平等。公民穿着统一的工装,在公共食堂就歺。托马斯.莫尔是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他预测私有制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的是一个以桃花为标志,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那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没有人世喧嚣,居民怡然自乐,是一个令渔人经历又不可复得的中国古代“乌托邦”。
公元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耕者有其田,土地公有是最大的财产共有,是世界上最现实的“乌托邦”。
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中文翻译,“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形式。
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516年英国人T·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是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产物。在文艺复兴思潮的人文主义氛围影响下,与莫尔同时代有相当一批人探索过这种思想,但一般认为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第一奠基人。
在《乌托邦》中,莫尔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莫尔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
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但是,这种批判的思想仅仅是一种愿望,离当时的现实太远,还只是一个梦。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