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要说明什么,钢的琴评价

与其说《钢的琴》是一个讲述“造琴”的小人物励志故事,倒不如说它是对于中国一个特定时代结束的告别和怀念。

曾是时代先锋的工人阶级的他们,如今成为了洪流中的落水者,被逼到时代的角落里,只能像蝼蚁一样聚集在山顶,无能为力地,眼睁睁望着两个烟囱消失在定向爆破的巨响中。

因为他们知道,在金钱与资本的下,他们的努力无济于事,无论提出怎样的改造方案,那两根烟囱还是会被炸掉。

这样一群固执的人,决定做一件事情就不顾一切,哪怕旁人看来荒谬无比。

对他们来说,造一架钢琴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心中不服输的信念,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这个时代还是有价值的。

虽然他们辉煌的时代终结了,但这群下岗工人,仍然选择用一场盛大、壮丽的仪式感作结。

即使生活再惨淡,也要昂起头,奏起西班牙舞曲,跳起红裙斗牛舞,拒绝用伤春悲秋的调子唱出来。

这一段舞蹈与钢琴制造场景的交叉剪辑,将浪漫的理想主义渲染到了极致。

看到这里或许可以明白,与其说《钢的琴》是一个讲述“造琴”的小人物励志故事,倒不如说它是对于中国一个特定时代结束的告别和怀念。

透过一群卑微的底层工人阶级的言行,你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民生跌宕起伏万象多端的淡定和泰然处之,看到他们对于中国政治经济风云变化狂飙突进的无奈和自我解构。

影片中没有正面描写这些,而是通过一个造钢琴的故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展现出来,这正是《钢的琴》所以闪亮的地方,它用一种黑色的幽默讲述着并不幽默的中国故事。

有人说它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后的的挽歌。”,也有人评价它是“戏谑的表达,感伤的内核”,还有人说它是“很玩味的一部电影,有情怀有致敬。

无论是对它或好或坏的评价,都改变不了这部电影所带给人们,带给的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影片结尾,当一群人忐忑地注视着小元坐到钢琴前,这个沉重的、掷地有声的铁器,演奏出动人的音乐,仿佛与往昔的理想作别。

废弃工厂是他们谢幕的舞台,而这架“钢的琴”,就是谢幕的最好道具。

这样一部带着浓浓的苏式背景乐的电影,搭上新奇的拍摄方式和演员精湛的表演,让我们从电影感同身受东北工人先锋的无奈与悲凉,以及一个逝去的光辉年代的感伤和怀念,这样一部口碑式电影,就算过了很多年回看依然很有味道。”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下岗的工人叫陈桂林,他和妻子打算离婚。为了能把女儿留在身边,陈桂林就炸急了原来工厂的一堆老伙计,打算手工打造一架钢琴,送给女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带有荒诞色彩的喜剧,同时也是一部反应现实的作品。

电影一上来,就是一对夫妻正在谈离婚,给人以冲击感。而且在整个空间上的构造也是非常的令人遐想。可以看到的是,在陈桂林这边,后面的房子是破败的,视觉上也是没有任何的路可走;而妻子这一边,房子是完好的,道路也是十分的畅通。这就很明显,可以看出当时两个人的处境,也为之后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再往后,就是这对夫妻关于对离婚进行了谈话,孩子的事儿,一只都没有谈明白。这就是剧情发展矛盾点,由此引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冲突,故事由此展开。

对于稍微年长的东北人来说,电影所代表的这段历史并不陌生,整个社会都要进行改革,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没有寻找到之前,人们所感受到的只有衰败和不安。对于绝大多数的职工来说,讨论的话题一般都是下岗、买断工龄以及以后的生活保障等问题。

电影中的陈桂林,淑娴、胖头都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曾经是,也将永远是工人阶级。制作钢琴和讨生活一样,即使远远的去看,也还是会让人让人感到绝望和痛苦。面对麻烦,其他人也有类似之处,胖头面对安昌业、快手谈工钱,季哥处理伤人事件,都可以算得上迎刃而解。这里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有生活中的无奈。在这场战争中,人们必须尽快学习和掌握要领,知道如何拿捏生活的要害,这样的生活也就无法置你于死地了。让人不得不沮丧的是,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法战胜它,只能反复的维持着平衡。

《钢的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导演却把它变成了一个欢乐到荒诞的故事。东北的文化和风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且接受着。这里,也能深刻的反映现实。幽默,也许是面对现实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部受到好评的电影,《钢的琴》在视觉上,运用了大量的舞台化场景,各种各样的画面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贯穿整部影片的风格的苏俄音乐,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时而温情,让人不得不沉醉在其中。废弃的大片厂房,苏联建筑风格的电影院,超级玛丽和红白机等等,都让电影显得格外真实逼真。每一个从东北走出去求学、发展,却最终没有再回到东北的年轻人,都是女儿小元。每一个留不住自己年轻人的东北工业城市,都是父亲陈桂林。一切合情合理,终究曲终人散,能做的,不过是幽默一点,浪漫一点。

从任何角度上说,我们为了自救,我们也想一想我们的孩子。用一部苏联电影的台词说:地球是一颗年轻的星球,人类是年轻的物种,人类这个物种有权利要求自己生存下去,但是以人类为名不是一种抹除差异、抹除冲突、抹除苦难的方式,但是必须以人类为名,所谓边缘、弱势、被剥夺的群体议题,才能够被思考,并且被分享。 这样的片子,像是一种阵痛,中国工业改革折射到普通大众劳动者身上的阵痛。我们的社会理想,到底应该是什么。生产不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而是工人了解自己的生产工具、了解劳动过程、了解自己的产品,从共同的劳动中获得尊严。钢的琴,在某种程度上,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赋予了工人群体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和行动力。

其深层内涵与感悟,值得当今的我们反思。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1787.html

(0)
上一篇 2023-01-12 11:28
下一篇 2023-01-12 11: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