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后面怎么说的

最近眼尖,对人教出版社比较敏感的人翻出了八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经典语录中的一段话: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有人说不是“是人”而是“斯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并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事实上九十年代以前的学生,在通行的语文课本中读到的都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不是“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有人说“于是人也”是1992年后才出现的改动,但也有人拿出了人教版六七十年代编的语文课本来作证,说一直就是“是人”。

同时也有人不示弱,说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语文课本里,关于“斯人”的文本比比皆是,而且很多人都坚信自己没有记错。没有读错,我也支持“斯人”的看法,因为我们以前读的的确是“斯人”而不是“是人”。无论从百度搜索还是打字输入显示的都是“斯人”而不是“是人”!“是人”的指代性已经弱化而近乎消亡。

为什么大家要争论这个词语,我觉得关键是出于对人教出版社的不信任才提出质疑,前不久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材插图丑化儿童的事件让人记忆犹新,毒教材的阴影还在人们心中萦绕,挥之不去,对它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已经不太信任。其实“斯”和“是”都是“这”的意思,用哪个都可以,关键是约定成俗,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不是非彼即此的根本对立。人教出版社的负责人说“斯人”更文气,更让人广泛熟悉,为什么还要改?

中国的古代文献、诗词、小说,由于年代久远,不同的编辑也会有不同的版本,就拿诗词而言,我最近看了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有些诗就和教材里的不一样,像杜审言的五律中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也可以用“”,还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不同的版本,现在的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而《唐诗选》选的却是: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还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唐诗选》的版本就是“卢城”,采用了王安石《唐百家诗集》的说法,认为龙城是匈奴的地界,李广是汉人,怎么能成为龙城的飞将?我觉得有些争论可以保留,但不必一棍子打死,说这个对那个错,《唐诗选》就博采众长,转益多师,让人多见识古人用词炼句的智慧和所表现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

孟子是孔子的后代,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亚圣”,宋代尤其重视孟子的言论,朱熹将他的语录编在《四书》中,后来历代统治者都把他的言论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现在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一些孟子的语录。

孟子的言论是他弟子记录下来的,据《史记》说孟子的言论只有七篇传世,其它四篇是后人所作,所以说孟子的一些语录言论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孟子的那段话关键是思想内容,给人的启迪和教育,而“斯”与“是”只不过是指示代词,如果论文学性“斯”肯定比“是”好,但谁对谁错,我想不必去纠结,就像一些诗词都可以去用一样,但必须考虑通行的版本,大家认可熟知的词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必然会让大家读起来不舒服,看起来别扭。

我觉得争论是好事,我们不仅又可以重温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还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至于是“斯”还是“是”如果可以从古籍中找到不同的版本,还是尊重以前大家熟知的版本为好。如果厚“是人”而薄“斯人”就不应该。

人教版确实各版都是“是”,我是70后,有这个记忆,而且我也恰是一个初中语文老师。人们有“斯人”的印象,可能与伟人曾引用过“斯人”的版本,故那时社会上好多人都说“斯人”,说不定有很多教师也受到影响。所以“斯人”版本在社会上本就很流行,也影响到后人的记忆或者说习惯,因此很多人记得是“斯人”版本是可以理解的。

我曾记得读高中时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一个人物,说“斯人”,觉得很有文味,所以我也常就“斯人”而舍“是人”。

关于孟子的文章的历代典籍中最经典的著作就是《孟子注疏》(汉朝赵歧注、宋朝孙奭疏)、《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等,这些版本都是“是”,所以人教版用“是”,是有依据的。当然,用“斯”也没错,因为意思一样;历代文献也有用“斯”的;还有社会上流行用“斯”。其实无论“斯人”还是“是人”,都没有意义上的差别。

有些网友说人教社遮掩错误,就有点过了,这个是有据可查的。普通人可能用的课本已丢失,但出版社是有以前的课本的,是可以查的,且二者意义在这里无差别,也无遮掩的必要。

有些网友贴出图片,显示是“斯人”,以证明人教社说谎。但认真观察,就发现其实是教辅书,并非人教版课本。人教版课本与教辅资料不能混为一谈,不能因为教辅是这样而推断课本也是这样,课本要严肃得多。

有些网友贴出图片,显示古代典籍有“斯人”,所以“是人”是错误的,仔细观察,其实不少的图片是引用孟子的话,较多的是元代王恽的《秋涧集》。引用与原文有误差,这是正常的。还有的网友贴出其他教材,如思品课里有引用孟子的话是“斯人”的图片,以证明人教社自相矛盾,或者编审不严谨。要指出的是,引用的文段和作为课文的文段显然不能相提并论,且古代文献仍然有“斯人”版本,且意义没有差别,所以作为引用的文段,有“斯人”,也无不可。

当然,其他版本的教科书有无“斯人”用法,不在这里讨论。因本人只了解人教版。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2715.html

(0)
上一篇 2023-01-14 13:46
下一篇 2023-01-14 13: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