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请!
白居易 李商隐 咏雨诗精彩对决!
中国古典诗词中咏雨诗作浩如烟海。每每谈到咏”微雨”的诗作时,晚唐白居易和李商隐各写下一首咏微雨诗。两诗中无一“雨”字,却句句经典。字字精巧,且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的是夜间小雨,真可算得上是一场微雨五绝诗的”对决”了。
《微雨夜行》
【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白居易这首诗写的是他自己在秋天的微雨中夜行的场境。用词是他一贯的风格,通俗易懂,但是却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诗的前两句连用两组叠字,即”漠漠””稍稍”,让整首诗充满了秋天因细雨后,由凉变寒的音乐节奏感。诗的后两句开始细写雨,微雨不大,连衣服都没淋湿,秋季毛毛雨下起来也没有任何声音。但是,描写中充满了空灵的禅意,虽没直接道明诗人的当时情绪,但一切描述的景物则饱含深情。
《微雨》
【唐】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李商隐这首诗也没有正面写雨,而是从侧面用林霭(树林随风雨动)、夜凉(秋夜渐寒凉)、灯光(寒风侵窗晃动灯光、水声(时下时停雨扫叶沙沙声),用这些景物动像来写微雨给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微雨在树林时下时停的样子,既有视觉林响又有秋天渐渐凉寒的感受。后两句更是妙笔,一虚一实,既写诗人产生的错觉,又通过听觉感受微雨的真实存在,将微雨从黄昏初起到夜间久落、从不易察觉到渐能感觉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
反复通读这两首微雨诗,通篇都无一个“雨”字,但却都写出了微雨的神韵。李商隐的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过程中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切贴。但是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受,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工巧入神的本领。 落字刻画描写用词也极掌握分寸:“随”、“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所以, 论遣词用句,李商隐的诗明显要高明许多;
然而,若论意境,白居易独行于秋夜秋雨之中。“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两句写秋雨将至的所见所感,更显意境高远。此时,秋云密布,天色已晚,一阵寒气袭来,让人略感到寒冷。“秋云”是秋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夜寒”则是秋雨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但作者并没有点出雨字。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两句,尤为精妙,将秋雨的细腻之质刻画得十分淋漓尽致。这秋雨是极其细微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实实在在感觉到,而这一样寒冷的秋雨却让人似乎觉察不到,更不用说听到雨声,看到雨点了。它就像濛濛的雾气,浸润着人衣,久而久之,衣服变得潮湿,作者才发觉:原来是下雨了!白居易笔下的秋雨,像春日杏花雨,它带给人的不是萧瑟凄凉,却是一种宁静与淡泊的诗意,散发着迥迴的禅意佛空。
所以,我们在阅读体会古代大诗人的诗歌时,把他们写作同样主题的诗歌,用比较方法领悟,是学习古典诗歌的必经之路!
诚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古人善于观察自然,善于发现美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很巧妙地进入作者的视野,称为写景抒情的绝妙载体。雨因其观有形,听有声,闻有味,察有色,触有温,而被诗人喜爱。
历代诗人都有大量描写雨的句子,如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把夏夜特有的清幽、恬静、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可回家的日子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啊,此时巴山的夜雨正涨满秋池,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巴山夜雨交织在一起,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于巴山的夜空。古人善于借助雨滴表达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但我最喜欢的描写雨的诗句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这首诗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觉,拟人、夸张、借代、比喻、对偶等多重修辞手法运用,来写春雨到来的喜悦心情,有远景,有近景;有形状,有颜色;有全景,有特写;有实写,有虚景;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烈。表达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把春雨特有的品格写活了。
有人也喜欢做好事,乐于助人,热心快肠。这是极好的品德,值得称颂赞美。可是也有人总是高调做好事,哪怕只是举手之劳帮助了别人,就唯恐天下不知,四处宣扬,逢人就自我夸耀,甚至为了所谓的“帮助”而故意创造机会。这样的所谓“帮助”,本意并不在帮助,而在于炫耀和买好。现实中总有这样不是出自真心真意的帮助,有时让人很是烦恼。这种帮助已经失去本心,失去意义。也与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品德相去甚远。
真正的“好”事如同“好雨”,是“知时节”适时而来,懂得满足客观需要,需要的时候来,不需要的时候不来;真正的“好”是“不张扬”“细无声”,懂得仿佛在不经意间帮助,悄悄进行,不留痕迹;真正的“好”是“不讨好”“潜入夜”,无意讨好,有意润物,在人们不易发觉的夜晚悄无声息地润泽大地;真正的“好”是适度不过度,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既不点到为止浅尝辄止,也不锦上添花过度帮助。
“好雨”有形,有声,有色,有味,有情,“知时节”,“潜入夜”,“润无声”。人也应该如此,做“好事”应适时,适度,适量,不讨好,用真心,懂尊重。读雨如读人,这或许是读杜甫《春夜喜雨》最大的收获吧。
再次感请。关于“雨”的诗句,你有哪些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