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称为《诗》,汉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三百一十篇。
内《小雅》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诗,实际存数为三百零五篇。
全书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体。汉代传诗者齐、鲁、韩(今文)毛(古文)四家。
齐诗、鲁诗先后亡於魏和西晋,韩诗仅存外传。
毛诗晚出,独传至今,今称《诗经》皆指《毛诗》。
附:《毛诗》,即《诗经》。
以其书为毛公所传,故称《毛诗》。《汉书》.《艺文志》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但称毛公,不著其名。
郑玄《诗谱》始称大毛公、小毛公。据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谓大毛公为毛亨,汉.鲁国人;小毛公为毛苌,汉.赵国人。今所传者,即《汉志》之《故训传》。《四库提要》定为毛亨撰。
自东汉.郑玄作笺,齐、鲁、韩三家之诗遂废,独存《毛诗》,唐有孔颖达疏,共四十卷。
近人王国维先生谓《毛诗》故训多本《尔雅》,当为亨(大毛公)作,而今《传》专言典制义理,多用周官,当为苌(小毛公)作。
见:(《观堂集林》别集一《书毛诗故训传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经总集。现存作品305篇,它代表了我国从西周初期(公元前约11世纪)到春秋末期(公元前世纪)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奴隶求社会由兴盛时期到逐渐瓦解和封建社会产生的历史面貌。
《诗经》中的作品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排的。由于《诗经》都是古代的乐歌,所以以《风》《雅》《颂》可能是音乐上的分类。《风》就是声调,《国风》就是地方乐歌。《雅》是正调,是宫廷的乐歌。《大雅》是古乐,《小雅》是新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据说周朝没有采诗官,叫行人,每年到人间去采诗,把采来的诗献给乐官大师。这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是《诗经》的创造年代绵延了五百多年,产生的地区又很辽阔,但是形式上和音韵上却差不多是一致的。可以证明《诗经》的成书,确实经过加工整理。这种加工整理可能是乐官大师,也可能是互配乐时经过乐工加工润饰。
除了民间歌谣,《诗经》中还有统治阶级的作品,有的是公卿大夫歌功颂德的诗,也有些诗是出自下级官吏之手,至于祭祀,宴会,出征,狩猎用的乐歌,可能是巫,史一类专职官制作的。
《诗识》里的作品的创作年代,己无法确定,大致可分为三期:西周前期(武王至孝王)西周后期(夷王至平王东迁)和春秋时期(平王东迁至春秋末期)。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呢?
《诗经》是古往今来诗歌的源头,是诗歌之母。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历代诗歌乃至文学艺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历代诗文中的修辞格、表现手法,都是从《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派生出来的,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瑰宝之一。《诗经》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在内容上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这些诗歌,是古代精品中的精品,经典中的经典,她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诗经》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真实的、形象的反映。这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也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篇章。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不仅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先河,也为史学家研究当时社会的现状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诗经》在当时社会还有实用价值和交际功能。在古代,《诗经》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其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圣贤之人的必修课。它具有诗、乐、歌、舞为一体的功能,因此还是社会交际、甚至外交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说的《诗》,是指《诗经》。可见,《诗经》在当时社会的作用有多么大,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和价值。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