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帮的历史,历史上真的有丐帮历代掌门人

武侠中,丐帮号称天下第一大帮会,盖天下历朝历代,无有不沦为乞丐之人,聚伙为帮,打抱不平,举止介乎正邪之间。至于宋末,丐帮帮主举抗金义旗,以民族大义为重,开创出一番事业,终成为武林泰斗。成为江湖上第一大正派。丐帮帮主的打狗棒法一脉单传,以玉竹杖为帮主帮主信物。降龙十八掌更是名扬天下。

中国历史上是有丐帮的存在。当然丐帮帮主没有打狗棒,也不懂降龙十八掌;但丐帮势力其实很大,以下是节录内地学者周德钧先生所著《乞丐的历史》。从文献史料上看,宋代确乎有丐帮之活动。在当时的城市尤其是通都大邑当中,作为丐帮首领与标志的帮主——“团头”或“丐头”之名即已出现。宋元话本及稗记小说中多见“团头”一名,最典型的就是《今古奇观》当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节的记载:南宋初年的杭州城中,有一位世袭了七代的丐帮帮主——“团头金老大”。他管辖着杭州全城的乞丐,收他们上缴的例钱并给众丐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照料。“金团头”在众乞丐中俨然族长、宗老一般,在乞丐中享有相当的权威;借着众多乞丐上缴的供奉,他也趁机会挣了一个“廒多积粟”、“囊有余钱”的殷实家境,以至于可以模仿城中大户人家那样“放债使婢”,所以其家境富裕程度虽不是城中首富那样的奢华厚实,却也是城中数得着名字的富裕人家了。

既然有了帮主,当然就有丐帮。故而丐帮之形成于两宋时期,当无疑义。而社会史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丐帮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的秘密会社的发展历程是大体一致的;即它们大都形成于两宋时期,然后发展于元、明时期,大盛于清代及清末民初之际。宋代的丐帮大体以名都大城、集镇里社为聚集活动中心,他们尚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组织;且多数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群体特征,我们可以把宋代这时期的形成的丐帮理解成是二战后现代台湾地区出现的地方黑帮势力即“角头”;而元明时期的架构亦大致如此,所以可作同一理解。

清末民初之际,丐帮组织更趋发达;几乎在每一地区,都有相应的乞丐组织。尤其是通都大邑,更是十分明显。如北京的丐帮有“蓝杆子”、“黄杆子”两支。“黄杆子”系由破落贫困的八旗子弟所组成,是属于高级乞丐组成的组织;丐头则由王公贝勒来充任,相当于金庸小说当中的净衣派。而“蓝杆子”是由普通乞丐所组成的组织,首领从普通乞丐中选出所以可看作金庸小说当中的污衣派。而在河北西南部、山东西北部则分布着一支规模庞大的丐帮,名叫“穷教行”。有时又称为“理情行”,其内部的成员有死捻子、活捻子和杆上之分。“穷教行”帮中有派,如死捻子又分为韩门、齐门、郭门等。而在吉林海龙一带,丐帮有“大筐”和“二柜”两种:“大筐”由瞎、瘸、聋、傻、哑、瘫等残病乞丐组成,“二柜”则由一般乞丐所组成。无锡的丐帮有“流门”、“矗门”两支派系,“流门’是由拥有医、卜、星、相、地理、书、画、棋、说书、弹词、铎、募化、花鼓、唱莲花等技能在内的“乞丐”所组成;而“矗门”又分东行、西行两类。而江湖上有“三十门大矗,七十二小矗”之说,大抵也是一些江湖技艺和贱役苦力乞食的乞丐所组成。泉州的丐帮分为本地丐、外地丐。开封的丐帮称为“穷家行”或“杆上的”;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丐帮有“三江”、“两湖”等等的派系之分。例如汉口的丐帮多属西湖派系,派下有门宗;门宗下又分“字”,可谓枝繁叶茂。广州的丐帮规模也属可观,名曰“关帝厅人马”;其组织网络以广州为中心,影响所及直到附近南海、番禹、东莞、顺德等县。重庆有聚集在洪岩洞的丐帮;云南的丐帮则称为“舵”上,帮主曰“舵头”;其组织形式与名目与哥老会颇有渊源。兰州的丐帮称为“砂锅子”,丐头叫“万师父”,也曾繁盛一时。

现代组织

在当代,有许许多多的人开始可干起来一种古老的行当:“乞丐”,他们或是“个体经营”,或是“公司化”成群结队,拉帮结伙。在当代的这个“职业”已于以前的大不一样了,他们是使用这种手段来赚钱,甚至致富发财。针对法律的漏洞和躲在道德监督所不能完全监督的地方做这种一般人认为是耻辱的乞讨行为。他们混迹已于人海的商业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周围,他们混入真正的乞丐和无人照顾、须露宿街头的残疾人之中,但是我们一般人无法辨认他们,而他们所遭到的法律的惩罚和道德谴责还远远不够。当一个人放下自尊向所有陌生人伸手索要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财物时,他的生命无疑就掌握在他人手中。然而时代在变,乞丐也不例外。在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的现代生活中,乞丐也成为某些惯于不劳而获的懒人瞄准的目标“行业”,且应验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资本主义席卷全球之后,金钱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而各种道德律法的改变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比如:拜金主义的流行是一些人不顾任何法律道德的疯狂“掘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某一句话:“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知题主之所问,莫西古具答之。


乞丐路遇陌生叫花子,问“竹板打,响叮当,请问相府(对江湖人的称呼)奔哪方?”

陌生叫花子马上对答:“来得急,走得慌,容到柜上去拜望。”


丐帮,原指露宿街头的匿名伙众,从最开始个人乞讨,发展到后来的群讨群要、分工合作,想着法子在困苦中求生路。

爬梳中国古代史书,无法找到与“丐帮”有关的记载。但按照乞丐将东汉名士范丹作为祖师爷这条线索,丐帮成立的时间至少在东汉之后。不过,历史上名人曾为乞丐的为数不少,比如晋文公流亡乞讨、伍子胥吹箫吴门,当然最著名的还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乞丐正式拉帮结伙,形成小团体、小组织,是宋代的事了。由于宋代工商业发达,为保护既得利益,同城同行业的商人、手工业者,会联合起来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组织,称之为“行会”,类似于今天的各种社团协会,比如信鸽协会、涂料协会等等。

乞丐行帮虽说是无产者,顺势组建“丐帮”。丐帮有两个特点:一来属于民间自发职事集团,二来又属于民间秘密社会组织,第二个特点,使其具备了武侠小说中丐帮的特点。

据宋人陈襄《州县提纲·常平审结》记载:

“常平义仓,本给鳏寡孤独、疾病不能自存之人,每岁仲冬,合勒里正及丐首括数。”

另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录说: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有懈怠,众所不容”。

经过元明发展,到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丐帮首脑,通常称之为“丐首”,也就是影视剧中所说的“丐帮帮主”。在金庸小说中,丐帮号称“天下第一大帮”,除了大量的英雄豪杰,也不乏白世镜、全冠清、彭长老这样的江湖败类。

有趣的是,金庸笔下的丐帮很值得玩味:既专制又民主,既开明又传统。且看,丐帮帮主之下,又分九袋长老、八袋长老、七代弟子、六代弟子乃至无袋弟子,层层都受管辖。

总之,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流浪和乞讨从未杜绝过,正如《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说,“兴,乞丐苦;亡,乞丐苦”。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3761.html

(0)
上一篇 2023-01-17 09:40
下一篇 2023-01-17 09: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