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音乐家。除了”忏悔录”,还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等。
这本书有如说是卢梭的忏悔,也许称”自传”更准确。卢梭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基督新教家庭,父亲是一位钟表匠,家境不如母亲。由于难产,母亲在他出生十天后就去世了,卢梭从小由姑母苏珊.卢梭抚养。父亲1722年再婚后,便离开日内瓦到尼翁定居,从此卢梭开始其寄养和漂泊不定的生活。
卢梭的身体先天不足,动不动就生病,加上长期寄人篱下漂泊不定的生活,致使他内心非常敏感。他很善于察言观色,一心向往上流社会,但迫于自尊又痛恨上流社会的虚假逢迎。卢梭一生辗转于瑞士,意大利,法国,英国,在法国生活的时间最长,并入了法国籍,在那里成名。为了进入上流社会,卢梭非常努力,从上流社会家的仆人开始,到管家,家庭教师,文书,抄谱员,音乐教师,直到成为文学家,思想家,剧作家,出入上流社会。
虽然混到了上流社会,但卢梭的思想却与上流社会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尤其他的”爱弥儿”一书,因为提倡”自然教育法”,与法国当时的封建教育思想相悖离,极具颠覆性。该书一出版便遭到当局的查禁,并下令逮捕卢梭,他不得不逃往瑞士。
卢梭生活中的另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与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百科全书”派的决裂。作为法国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卢梭与”百科全书”派本来是朋友,尤其跟狄德罗的关系非常好,还受狄德罗的邀请撰写了”百科全书”音乐部分,但最终因为思想的分歧而分道扬镳,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因此孤独地度过余生。
“忏悔录”里最大的篇幅,当然是卢梭和华伦夫人的”不伦”之恋。华伦夫人是一名离婚的由基督新教改信天主教的年轻贵妇,靠国王赏赐的二千法郎年金生活,乐善好施,风姿绰约。卢梭去她家时是十六岁,华伦夫人二十八岁,卢梭叫她”妈妈”。华伦夫人因为卢梭的不幸遭遇与出众的才华而收留了他,渐渐发展成情人关系。用卢梭的话,华伦夫人既是他的母亲,爱人,也是亲密的女友,是卢梭一生真正爱过并依恋的女人。
卢梭离开华伦夫人后,与别的女人也有短暂的恋情,后半生与洗衣妇泰蕾兹一起生活,并生了五个孩子,但与华伦夫人的感情却影响了他的终生。也许与他一出生便失去母亲有关系吧,”恋母情结”让他对华伦夫人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并不惜笔墨来描述这段感情。可惜的是,再美好的感情也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华伦夫人因为挥霍无度破产,与卢梭的关系也逐渐淡漠,最终因贫病交加而死。
虽然名为”忏悔录”,但看得出,卢梭更多是为自己这一生所经历的一切进行辩护,包括他所做的三件最不能原谅的大事。一是,在韦塞利夫人家当抄写员时,卢梭一时起意偷了一条缎带,被发现后,却说是年轻美丽的厨娘玛丽翁给她的,结果他和玛丽翁都被辞退了。第二,卢梭在陪同他的音乐老师,作曲家勒.梅特尔的途中,后者突然癫痫发作倒在地上,卢梭卑怯地把梅特尔抛弃了。第三,这是卢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借无力抚养为由将他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都送到了孤儿院。
这三件事一直在折磨着卢梭的晚年生活,也是促使他写了这部”忏悔录”的原因之一。在写这部著作之前,卢梭意料到这本书如果出版肯定会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影响,要求出版商在他死后出版。奇怪的是,卢梭一方面在坦白自己丑陋的面目,一方面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非常的矛盾。我想,这可能跟他的信仰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新教家庭,她的外祖父就是一个牧师,卢梭童年时的梦想也是成为一个牧师,可惜由于家庭的变故,他没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不得不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在意大利的都灵,为了生存,在华伦夫人的引荐下到神学院学习,并改信了天主教,代价是被取消了日内瓦公民权。
在神学院学习时,他亲眼目睹了修士们败坏堕落的生活,不久便逃离了那里。
天主教和基督教两种不同的教理一直在心里打架,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罪,另一方面又不停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认为自己也有高尚的一面。尤其在他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他不确信自己死后灵魂是到天国还是地狱,这让他非常痛苦与恐惧。为了暂时摆脱这种折磨,他不得已采取一个很可笑的办法,以投靶的形式安慰自己是去天国还是地狱,他故意将靶子放的离自己很近,当然是投中了。这种自我欺骗毕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最终他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日内瓦,重新皈依基督教信仰,相信自己这一生所犯下的罪都在耶稣基督那里得到了赦免,内心获得了安宁。
纵观卢梭的一生,他的确犯下了一些为人所不齿的恶行,由此遭到了很多攻击,甚至亲友的背叛和良心的折磨。卢梭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通过这篇”忏悔录”,将自己所犯下的恶行都袒露了出来,还有自己的软弱与不足都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看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也禁不住会骂两句:怎么做出这样的事呢?可转念一想,扪心自问:自己难道就比卢梭高尚吗?也许我们这一生没有犯过大的错误,然而我们的内心是不是也经常冒出嫉妒,恨恶,偷盗,奸淫等肮脏污秽的念头呢?从某种意义上,这本”忏悔录”就是卢梭的心灵史,也是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面目。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卢梭一样,一方面竭力想去追求美善,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们引向”恶”,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正如圣经罗马书里保罗说:”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愿意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卢梭明白自己解决不了这种罪,所以,他最终选择回到耶稣那里,从而内心获得安宁。
“忏悔录”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卢梭天性敏感,对事物的感受力很强,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与物方面都有很细腻的描写,文字也很优美,极富魅力,是很少能够让我一口气看完的作品之一。
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为一本自述,他并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点。他与很多夫人产生过暧昧,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曾经同华伦夫人同居,依靠华伦夫人的包养活下去。她与戴莱斯交往时,与妓女在一起过,当戴莱斯怀孕后,与其他女子暧昧不断,将自己的子女抛弃,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长大,孤儿院能给与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也会嫉妒,也会有贪婪。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