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虽然说过,老而不死,是为贼。但他本意并不是不尊重老人。
那么,孔子说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需要回到原文来看。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原话是: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里面有个关键人物,就是原壤。
这个人是孔子的发小,两个人自小就相识了。不过,与孔子好学不同,原壤打小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人。
很多人会奇怪,孔子为什么会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难道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
事实上,孔子自己也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也就是说小时候的孔子,家里条件不好,也因为生活艰难,所以他学会了做很多粗活。在很大程度上,原壤和孔子,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就像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发达了,人前很显贵,但是却有一帮看上去不那么正经的发小一样。原壤就是孔子不太正经的一个发小。
有一天,孔子去看自己这个发小,原壤就等着孔子来。但是原壤等人的姿势却是很没人样的,也就是原文中说到的“夷俟”。
夷俟,是说像个野蛮人一样。这里再结合古代人的坐姿方式,来解释下,原壤野蛮人的坐姿是什么样的呢?古代人坐姿跟跪姿相似,但是“跪者直身,臀不着踝”。而蛮夷人的坐姿则通常是蹲踞式的,简单说来就是叉开双腿蹲坐。
孔子一见他的发小,以这样的野蛮的姿势等待自己,虽然生气,但是他也知道对方打小就随意惯了,跟自己不是一类人。不过,虽然能理解,但是孔子还是对对方说了‘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样的话。
他说,原壤你啊,小时候不学规矩,不懂得兄弟之间的孝悌美德,长大了以后也没有什么成就,到现在老了混了一辈子还不死,真的是贼。
可能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孔子对老朋友太不客气了,就算对方跟自己不一样,看不惯对方的样子,但说话也不能太过了,甚至会觉得孔子的话有些清高。
但实际上,后面孔子还有个动作,“以杖叩其胫。”也就是,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到这里论语这句话才全部讲完。但其实,如果把这句话完整读下来,可以发现,孔子说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不是要骂他,反倒是一种来自老朋友之间的规劝和一种属于老朋友间的社交方式。
毕竟原壤一辈子都自由散漫惯了,就算如今孔子已经成为了圣人,看不惯老朋友的行为,但也很难改变对方了。而且,因为是发小,孔子其实很清楚对方的习惯和为人,虽然会出口指责几句,但并非说要让对方改正。
就像现在,我们可能会看不惯一些老朋友身上的行为,但顶多只说句“你呀你呀,你就不能怎样怎样。”这个怎样怎样,可能是我们心里期待的,应该有的规范或者行为,但是我们更熟知老朋友的性格,他是决不能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的。所以,也就是随口发泄一下心中的小情绪,或者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系与老朋友之间独有的社交关系。
可以说,“老而不死是为贼”非但不是孔子对老人的冒犯,和对朋友的不尊重,相反体现了孔子与好朋友之间的一种随和。
在《礼记》中,还记载了有关孔子和原壤的一个故事。
说原壤的母亲去世后,孔子去帮着治丧,但是在丧仪上,原壤忽然就唱起歌来。孔子的弟子们看到这一幕,都很震惊,甚至问老师为什么不去制止原壤,他的行为显然已经很不合礼数了。
但是孔子却说,原壤这样的做法是他一种真性情的表现,虽然不符合外人眼中的礼仪,但是孔子很理解他。可以看到,孔子对他的朋友,没有用自己的标准去约束他,相反是理解对方的。这恰恰说明了,与朋友交往,不要斤斤计较。
应邀解答。
此句出自《论语.宪问》。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孔子去原壤家,发现原壤正在瘫坐在地上,一脸无精打采的迎接孔子。我们都知道,孔子历来是一个对“礼数”要求很严格的人,看到他这样,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就长叹道:“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
随后孔子还有竹仗狠狠的敲打了这位朋友。论语中说是“以杖叩其胫”,可见孔子的确是火冒三丈。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孔子是一位主张恢复“周礼”,认为当今“礼崩乐坏”的思想家,他认为只有人人都讲长幼尊卑,子敬父,臣敬君,君以民为本,才能重新回到三代那个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盛世。其实他这句话并不是在指责所有的老人“怎么不去死”,而是讽刺一部分老年人为老不尊,不讲德行。
现在有个别老人也存在这个毛病,倚老卖老,上地铁公交车,叫年轻人给她(他)让座,不让就骂骂咧咧,甚至动手打人,这就是为老不尊,不讲德行。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