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朗读,如何朗读声音好听朗诵技巧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总是千头万绪。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看法。做为在小学的讲台上站了二十多年的我,不敢说多么有资格,就是在孩子的培养上有一点点个人的想法,不找个人说一说,憋在心里不痛快。

我觉得孩子坚持每天都大声地朗读,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在我的班级里,每天的早自习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进了班级就拿出语文书来大声地朗读。朗读的要求是声音要尽量大一些,绝对不能小声地读或者默读;再一个要求就是读书的内容,我要求学生拿出语文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见到字就读,不管是课文还是课后习题,还是单元的要求,刚才说过,见到字就读出来。我是教小循环的,就是从四年级开始接班,教到六年级。假期除外,只要正常上课,每天早自习我都做这一件事情。在学生大声地朗读期间,我一直在巡查,查什么呢?看看谁的坐姿不正确,谁在假读,谁的声音不够大等等。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来说一件我小时候的事情吧。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开火车读课文,同学们都按照顺序读着。我就发现同桌的胳膊一直在发抖。我知道这是他的老毛病――怯场。终于轮到他了,他站起来磕磕绊绊地读了一小段。为什么说是磕磕绊绊地读呢?他的朗读水平实在太差了,连不成句,有些字也不认识。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当了老师之后经常给学生范读课文,最初也读不好。几年下来,我发现我的朗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我发现经历了这么两个阶段,从读得流利到读出感情,这绝对是层次的提高。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文不提前读熟,直接跟着老师上课,肯定与对课文的内容烂熟于心是没法比的。记得一次期末复习课上,有一道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关联词的阅读题,我到是不记得课文里写的是什么了,随口一问,大多数的学生张口对上了。我吃惊的是大多数学生都解答正确。一问才知道,有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不屑地说,“老师呀,这课文我们都读了多少遍了,别说填关联词了,都快背下来了。”事后我对这件事做了详细的记录与反思,从此我更坚信坚持大声地朗读是十分有必要的了。

其实孩子每天都坚持大声地朗读的意义远不在于这两点上。问题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坚持,而且一定是每次都是认真地朗读。“见字就读”也是不连续性阅读的训练,杜绝了孩子们养成猜读、顺读的习惯,使他们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虽然我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上,但我还是觉得养成每天早晨大声地朗读的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

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你认为呢?

如何朗读?

张敬义

朗读,是阅读课上的一道“大餐”。在教学中,它既是目标,又是手段,也是教学成规。如何朗读?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朗读是对文本真情、真趣的惊喜发现

文学泰斗高尔基曾说:“我们惊奇于自然风景的描写,欣喜于词句的美丽的节奏,语言的音乐性。激动至于流泪、愤怒、梦想,有时候甚至于对着这混杂地印着的纸张失声而笑,我们理解了和我们同族的或是异国的精神生活。”真情、真趣源于惊奇地发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情景、人物、事件的精彩描写;真情、真趣源自欣喜地感受到诗文的“气充词沛、条达酣畅”的节奏美和音乐美;真情、真趣源于动情地践行“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的快感……

朗读是真情的流露,朗读力的张扬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我读声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我们知道,文章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因此读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句子所得到的感觉,以及读出来的声音,也就有高低,有强弱,有缓急。如何朗读?真情、自然是首要的,技巧是次要的。朗读未必刻意模仿,根基应在悟真情;它反对拿腔捏调,它拒绝动作和神态过于夸张,贵在倾吐至性深情。

朗态度个性化倾吐,是一种再创造

朗读,是把从黑白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语言温度释放出来的过程,是把文字符号的“大餐”转化为有声精神“食粮”的过程,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体验与表白的过程。朗读就是要借朗读者高超的实践智慧、表现艺术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曹文轩先生倡言:“朗读是一种风雅的行为,把人们从声音世界带到文字世界,当孩子们不爱看书的时候,我希望老师们能在朗读上下一番功夫!”诚哉斯言,有滋有味的朗读让孩子们感于目,会于心,动于情,发于声,正心启智,陶冶性情;有滋有味的朗读可启真,可怡情,可引善,可导行,可以丰富文化积淀,越读越聪明……

愿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在我们的课堂激荡回响,在我们的校园飞扬扩张,扩张,再扩张!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5491.html

(0)
上一篇 2023-01-21 11:00
下一篇 2023-01-21 11: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