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钱钟书在《围城》里借才女苏文纨的口说出的一句话。表面上说的是婚姻,实际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下面我来具体解读一下:
第一层含义:婚姻是“围城”。
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个女性都有感情纠葛,在爱情面前却节节败退,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又由合到分,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
一开始,就写他在回国的游轮上与鲍小姐调情取乐,鲍小姐丰满性感,诱惑可人,到上海,又与大才女苏文纨说不清道不明,明知苏文纨有意与他,他并不喜欢她,却又犹犹豫豫,装糊涂。见到唐晓芙,惊为天人,曾想尝试追求她,又畏缩不前,恋爱又失败。
后来去湖南,又陶醉在同事孙柔嘉的柔顺可爱之下,不自觉地被吸引,义无反顾地踏入爱情陷阱里。
及至到了婚姻的城堡里,方鸿渐才发现上当了,孙柔嘉变了脸,她婚前的种种面目,柔顺可爱,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统统不见了,代之是计较、市侩、虚伪,温柔也不见了,方鸿渐大失所望,昔日山盟海誓,如今浓情不再,剩下的只是柴米油盐的算计,和一天天无聊的日子,爱情已破灭,婚姻已到尽头,想挣扎又无力。
这不正是印证着这个大千世界吗?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大家都是小人物,恋爱,结婚,步入婚姻的殿堂,仿佛约定俗成的,都要走同一条人生的必经之路,又有几个能免俗?
男、女一旦近了婚姻适龄期,父母就开始焦虑了,亲戚朋友也来时不时地好心提醒几下,自己倒还没事人一样,旁人先急了,心里想着大家说的总是对的,为我好的,眼里又看到小朋友小姐妹成日在旁边秀恩爱,朋友圈里都是婚姻美满的图片,有的秀老公送的钻戒,有的秀老公厨房忙碌的背影,有的秀夫妻恩爱的照片……
实际上谁知道那是什么呢?钻戒一定是真的吗?真是老公送的?无从知晓。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未必。
于是,带着恋爱的美好,婚姻的无限憧憬,也开始谈恋爱了。果然不错,男生体贴,日日嘘寒问暖,自觉充当护花使者,不厌其烦。女生温柔可人,开心地洗手做羹汤,大度明理,恋爱总是那么美好,想来婚姻长长久久只会更好。
及至入了这城堡,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都只是虚幻的人设。原形毕露,男的从奴隶到将军,以为结婚就万事大吉了,一个免费的佣人到手了,从此他就是这个家的老爷了,无比尊贵和荣光。女的呢,起初也想保持原来的人设,但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外面的人情世故,又有多少耐心可言,等到孩子一出生,又要侍候小,又要照顾大的,三头六臂都应付不过来,哪有什么好脾气可言。
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互相越看越厌,日子要过下去,又没有勇气离婚,家人不会同意,小孩怎么办?二婚你能换个更好的?只能困在那里,看看外面的风景,刷刷朋友圈,有贼心没贼胆,厮磨着岁月,糊里糊涂过完一生。人就是这么无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又有几家婚姻称心如意?
第二层含义:事业的“围城”。
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的一生。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
作为乡绅的父亲送他出国读书,丈人资助学费旅费,无不希望他将来出人投地,闯出一番天地,光耀门楣。方鸿惭既想做大人物,又玩世不恭,不专注学业,虚度光阴,到最后留学几年也没混到含金量高的文凭,于是为了回国应付双方长辈,买文凭,他自己找了个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真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不伦不类,两头不着岸。
回国后的他一开始住在老丈人家中,总觉得低人一等,束手束脚,工作由丈人安排在丈人银行,是个小办事员,他总觉得憋屈,后来在赵辛楣的举荐下千里迢迢赶到湖南乡下,到一个战时新组建的学校一一三闾大学去。
他兴冲冲去,以为终于出人投地了,扬眉吐气,混个教授,到达人生事业的巅峰,不料因文凭问题,却没混上正教授,只勉强做个副的,而这个事业的围城里,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
大学教授们的嘴脸虚伪到极点,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南京的房子;陆子潇流露出战前有三个女人抢着嫁给他;李梅亭在上海补筑洋房;方鸿渐也把故乡老宅放大了好几倍……“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
在这一“城”里,充满了勾心斗角,方鸿渐受了不少倾轧,又落入了韩学愈这个假文凭“真”教授的阴险圈套里。最后失去赵辛楣庇护的他,不得不出走三闾大学,教授梦破灭,新事业又失败了。
灰溜溜回到上海的他,只能在友人介绍的报馆上班,做一名小小的无足轻重的职员,过着朝九晚五刻板无趣的日子。混得不好,老婆看不起,老婆家人亲戚也不待见,男人事业不行,做人窝囊啊!
方鸿渐想做大人物,呼风唤雨,有权有势,众星捧月,谁不想?但我们这些小人物们,又有几个能做“人上人”,又无法摆脱不起眼的工作,尽管一个月风里来雨里去,却仍只有微薄的工资收入,糊糊几张口,勉强过日子,但又不敢打破现状,高房价、儿女教育金,老人养老看病钱等,无时不提醒着我们,不要轻举妄动。
第三层含义:生活皆是“围城”。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以幽默的语调,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人情世态的精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力,1947年一经出版,即在社会上产生热烈反响。曾一度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里除了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上世纪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网络迅捷,信息透明,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凶险百倍。拿学生来说,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围城无处不在,人们无处可逃,形形色色,不可逾越。
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这座城是七彩的的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
结语:《围城》的成功所在。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
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便是书中充满着无奈的自我欺骗,苦涩的笑。
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法国的西蒙.莱斯曾高度评价:“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
《围城》中的男主人公方鸿渐一生并没有冲出围城,始终是一个失败者。揭示了抗战环境下的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欲持超脱的人生态度,但却空虚难耐,又加深了人们于围城之中这一人生含义。他们被困于生活的城里,曰趋腐化,不断下沉,以至不能自拔。
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总觉得意犹未尽,仿佛一切都没有结束,书的最后一句还留在我脑海里,“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说的:婚姻就象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杀进去基本上是这样的。
但想冲出来的人可就不是一个动机了,有的因脾性不和,有的没共同语言,有的嫌不能生孩子,有的嫌对方不讲卫生,有的嫌对方没教养,有的因好酒,有的因好色,有的因无能,有的因光听父母的话,有的因婚时年幼长大才知道自已应该找个更合适的,有的走向社会后一看外面遍地美男俏女而花了眼,也有的婚后男家经济败落感到无望,……不一而足。
当然也有个别有教养、有内涵、学识渊博、清高孤傲之士得不到应有的标准的人而宁愿独身也想离异的,因差距太大。
目前更多的是发财弃糟糠的,但有很多不是杀出城来,而是在城门徘徊,原配留着在城内,城外再找小≡小四小五。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