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是一个人实现“蜕变”的根本途径,这里说的是蜕变,而不是成长。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修身,包括我自己也是。
但近期了很多修身的人物传记、书籍,所以对修身有了一点理解,核心点是:国学文化适合修身,非国学文化也可以修身。主要如下:
第一,学习国学文化修身大师,如曾国藩、王阳明、朱熹等等。
相信这个方式我们都不陌生,这几个人都算的上是修身的大家和圣人,我们从小接受的文化也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修身,但很不幸,从小到大我们都做不到,甚至说千百年来能做到的却没几个人,为什么?答案一个字:立志。
即从来没有立志要修身,因为不知道修身的意义在哪里,有什么用?我的答案是夯实你的地盘,夯实你的基础能力,这是我最近学习修身的感悟。比如一个人的心境,通过读国学文化书籍,你会更加坦然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这就是通过国学文化修身。
第二,学习非国学文化,比如西方文化,帮助修身。
我最崇敬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好像乍一看起来德鲁克是管理学大师,这和修身有什么关系?其实德鲁克的思想里有一条就是要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在国学里可以类似于自我修炼,就是修身。德鲁克写过一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并不是说非得是CEO、公司高管才是管理者,我们自己也是管理者,因为我们要管理我们自己。
当然,西方文化里还有很多优秀的思想、思想家、优秀的人,他们的著作、观念对修身也非常有帮助,比如卡耐基、罗素、法约尔等等,精读他们的著作,学习他们倡导的理念,也可以促进我们的修身与发展。
归根结底,文化如何修身,核心就是更深刻地认识自我、有目的的追求自我进步,从而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
多看多读多悟多经历多改变。
看经典的书,优秀的作品,从经典之中悟出做人做事的准则。具体来说,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哪些是你的底线,你要纠正那方面的缺点,你要怎样地活着?这些归根都是人的哲学问题,而答案需要你去多看多悟,但前提一定不要照搬书上死记硬背,做个书呆子一样的谦谦君子。
举个例子,以前我看《论语》时,以为做人就要像孔子说的那样的圣人,有知识,有素养,有仁爱之心,修身养性,勇敢、谦虚、坦荡……所以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那时年纪尚小,不能完全理解其精髓,以为仁爱便是爱每一个人,所以最后我变成了老好人,常常受人“欺负”。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遇到的事多了,再加上看了各种各样的书,我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改变,我渐渐地懂得了“外圆内方”的道理,即做人做事要有美好的品质,但是该有的原则一定要有,而且不能让步。
我又明白了,做一个孔子那样的圣人固然是好,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人性和人心何等复杂,人生处处是陷阱,处处有狂风暴雨,你不害人自然会有人想害你。我觉得因为种种现实原因,我们难以再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但是只要我们懂得善恶美丑,懂的分辨好坏,心里带着一把道德的标杆和尺度,不做违法或者害人的事,永远内心坦荡荡,这样未尝不可。
说一些我的亲生经历吧,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不算幸福的原生家庭,爸妈是属于那种一言不合就吵架打架的人。我爸高中没毕业,我妈小学没毕业。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从来不会认为是自己错了。而且,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永远都是想要在我面前树立她或者他是对的,一直在我面前说对方的坏话。在大学以前,我几乎都是听取他们的片面之词,左右摇摆,很难判断。
或许是在外地读了几年大学,成为一个比较“旁观”的旁观者,所以看得问题也比较全面。我没能力去改变他们已经成型的思维,只能是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去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所以当我在遇到我的另一半的时候,我会首先考虑到上一辈的缺陷,是否也会发生到我们的身上。如果是的话,马上改正。我的另一半在这方面比我还要厉害,学历是研究生,在个人素养方面,或者说在修身方面,比我更加严格。
我其实并不清楚文化是不是可以修身,或者该如何修身,但是我想,我们之所以学习文化,应该就是学习它的一种思维。一种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思维。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