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道(什么是孝道方面)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孔子曰“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狭义说感恩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儒家历来视孝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小孝孝父母,中孝爱众人!大孝爱国家!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也就是说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同时,还要让父母精神愉悦!帮父母开启人生智慧!度过一个欢乐无忧的幸福晚年即:孝亲、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于一体。中孝爱众人:妯娌中睦,兄弟友爱,家庭和睦,让老人舒心即为孝!大孝爱国家:遵纪守法,爱国爱家!国家国家,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没国哪有家!忠孝忠孝!孝与感恩和“忠君”、“爱国”相关联,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与感恩并行!方为至孝!

孝道,在古代是一个常用的规范词,把行孝上升到一定的标准和高度,以此来衡量和检验人的孝心和孝行。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在批评孝道,也就是说提倡和鼓励行孝,但反对用孝道来压制人。

孝在中国有很深的渊源,它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同宗同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曾子等儒家学派对孝的含义做了深入的阐述与分析,简要总结起来就是:孝是最高道德法则,孝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基础,孝是五伦关系的发源。孝同时是忠君爱国的基础,孝也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全面反映。著名论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入则孝、出则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等。

孝是人本身的情感反应,生育是为了丰富生活的意义,行孝是自然报恩的情愫,都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一旦跨越 孝的本意,把它上升到标准和法则的高度,反过来以此来衡量和检验人性,这便是孝道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本末倒置。现代观念应该是,鼓励孝,但反对孝道。其实古人在这方面也有深刻论述,有一副对联反应的非常清晰“论孝,辨心莫辨行,辨行天下无孝子;论淫,辨行莫辨心,辨心世间无君子”。就是说,行孝只要心里有就行,不在做多少,心里没有,做得再多也不是孝。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6653.html

(0)
上一篇 2023-01-24 10:50
下一篇 2023-01-24 10: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