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透着儒道结合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既要超然于物外,又要入于尘世之中,充满着思辨的色彩。
理解一句话,用我们高中所学过的阅读理解方法来说,第一步,就是要找出关键词。
在这个句子里,关键词有“黑白”“彩色”“温柔”“爱”“朝圣”。这些词,应当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以下我以我自己的理解来一一阐述一下。
一、彩色与黑白:对比的手法及其象征意义
一看这个句子,我们很显然地能意识到其中有一对反义词。而理解这两个词,是关键。
汪曾祺的文章,以美见长。世间的风物在他的笔下皆化成文,文风鲜明流畅,而从文中亦能窥出他的生活态度。
我认为,彩色与黑白,是象征着生活中的繁复与简约,是两种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的象征。我们的日常生活,素材实在是够多了,若是毫无保留地去体验,难免会陷入迷茫的境地。
世俗的繁杂很容易扰乱我们的内心,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黑白。
我觉得这里体现着老子的道家思想,“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需要守护好内心的一方净土,拥抱黑白。
当生活平淡之时,我们亦不能因为生活中多了色彩,就对其大加鞭挞。而应该顺应自然,去拥抱他们。光有黑白的生活,是不够味的,也不够洒脱。太超然,反而更加不现实。
二、温柔地爱与朝圣:不同的动作,代表着不同的态度
“朝圣”,是一个更为信仰化色彩的词。对于黑白的追求,是要抱着一种朝圣的态度的,而不是随意地。必须心诚,心怀景仰。如果心不诚,是根本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对于彩色,是要爱,要用心去爱,去包容,去理解,去感悟,更加地接地气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对于入世与出世的两种态度,必须也是要用这两种方式才能够达到的。
三、给我们的启示
我觉得这一句话,不仅仅给我们以生活上的启示,在写作中也是如此。汪曾祺是写作的好手,我们有非常多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既要有入世的觉悟,去体察万物,又要有出世的决心,跳出万物来观察万物。在写作中也是如此。
当然,在生活之中,我们也要能够坚定地做自己。无论黑白,或是彩色,唯有做最真实的自己,那才是达到了真正的“爱”与“朝圣”。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欢迎大家讨论交流。
感谢提问,很高兴解答。
心情浮躁时,会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暖黄的灯光下,倚在床头。跟随先生的文字,如一首清新的小夜曲,有一种魔力,使我沉浸在其中。
有一位评论家曾经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
我尤其喜欢这句“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写过:“我等了这么久才存了这么多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意境的诗更为生动深刻。”他们的语言都透着禅意,有一种无言之美。
文学是以语言来描述意境,大师级的语言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作家的语言决定于作家的气质。他善用色彩来描摹这个世间的美好,让人感觉温暖、智慧、有烟火气息。
读着这些文字,犹如润物无声的春雨,为我们拂去心头的燥热,远去的灵魂被一点点召回,徜徉在这简约而又有无限意境的文字中。
我们可以用一句诗来理解这句话: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丽,就在于有缺陷,就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
有缺憾,才有期待,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福,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
正如汪曾祺先生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受过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始终保持着豁达和乐观的心态,就如先生所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如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以上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用。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