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恶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这句话,出自清朝人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翻译过来,一个人心里有仁孝之心,那么天下不能够去做的事情,他都不忍心去做,所以孝道,是所有行为中最应该优先做到的。如果一点生出了邪恶的念头,那么生平不敢去做,或者不想做的事情,他都会去做,所以说淫欲是一切恶行的开端。

《围炉夜话》本质上,是一本儒家的通俗读物,其所宣扬的思想,就是两千年来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君子要“仁”,所谓的君子针对的是士大夫阶级,那么对于一般的小民,如何教化呢?

只能从他们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出发,那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孝道得以迅速在底层社会传扬。孝道是善,是好事,那么什么是恶呢?欲望为恶,首推情欲。所以儒家又宣扬,人要克制自我的欲望,摆脱这万恶之首,方可称为古今完人。

为什么说“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淫欲这一理念,是如何站到了孝道的对立面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之大欲是为淫,这一基于生理的欲望,其实是人动物性的一种体现。其实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并没有加入对“情欲”的鞭笞,相反人们承认情欲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是允许存在的。

但是到了有宋一带,程颐、朱熹等人为儒家作注,衍生了对人的品格考核更为严苛的新儒家,提倡“灭人欲,存天理”。也就是说,人必须摆脱全部的动物性,保留纯粹的理性,才能称之为完人。但是即使是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如朱熹,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其人也并未达到他所宣扬的绝对正确的道德境界。因此新儒家的主张在脱离了人性的本质之后,只是一种虚妄之说。

孔子他老人家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夫子自然不好女色,尤其反感别人贪念女色,所以这句话,也是训诫人的,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么一则小故事。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时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因仰慕孔子而召见。孔子只好前往拜见南子,两人隔了一张帷幕相见,孔子北面稽首参拜,南子鞠躬回礼,身上的玉佩叮咛作响。孔子与南子相谈甚欢,但是却惹恼了弟子之中心直口快的子路。南子是春秋时期出了名的美女,子路因为不满老师孔子与名声不好的南子结交,因此心中不悦。孔子连忙赌咒发誓,如果自己对南子动了心思,那就简直是天地厌恨。但是孔子在面对绝色美人南子时有没有动心,只有他老人家心里最清楚。

孔子在卫国安顿下来,一个多月时间了。有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南子邀请孔子出游,两人乘坐马车走在最前面,招摇过市,却把孔子安排在第二辆马车上。这让孔子非常不满,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什么意思呢?孔子这是在批评卫灵公不懂礼节,没有按照礼来招待宾客,而知道取悦美人。孔夫子一生气,就离开了卫国。

“好色”已经被孔老夫子定义成了不好的东西,所以作为信奉儒家学说的君子,就要克己复礼,克制欲望,不能贪念女色。但是儒家的另一典籍《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既然是个人就会有欲望。

好色不如好德的,还有清朝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曾国藩三十岁飞黄腾达的时候,妻子因为多病而色衰,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色欲”的需求。曾国藩到同事家里搞聚会,见到人家姬妾如云,声色犬马,艳羡不已。他在酒宴上东张西望,以图一饱眼福,非常的不雅观。

他回到家中,在《日记》中写道:“是日,目屡邪视“”、“耻心丧尽”、“谐谑为虐,绝无闲检。”。“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家中老病的妻子,让他悻悻然。

曾国藩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看到人家艳若桃李的姬妾,动心了,羡慕了,怅然若失,和我们一个样,见到别人漂亮的女朋友,可望而不可即,恨的牙痒痒。

举了孔子和曾国藩两个例子,就是说无论一个人意志力多么强大,道德修养有多高,建立了多么了不起的丰功伟绩。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他们都无法克制自己对女人的欲望。但是只要没有把心中龌龊的想法付诸实践,我们要按照法律上的无罪推演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不能因为他的下流想法,就断定这个人是酒色之徒,下流之辈。

为什么说“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百行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在古人的世界观里,“淫欲”和“孝道”成了绝对对立的两种思想。古人“诫淫”,就是作为父母师长,对子弟的教育中,耳提面命要人远离情欲;但是却不遗余力地宣扬“孝道”,一个人只要对父母尽孝,那么就一定能够对君王尽忠。更有甚者,将“孝道”作为考核个人品格的一个标准。这是儒家长期以来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二十四孝”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元代人郭守正选择了二十四位古人孝道的故事,编辑成书,王克孝则将这些故事画成《二十四孝图》,在世间流传。《二十四孝图》无疑和《围炉夜话》一样,也是一种思想宣扬的通俗读物。

首先就讲了一个大圣人舜的孝道故事,相传舜母亲早逝,父亲再婚之后娶了一个继母,生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一家人都想害死舜,谷仓坏了,派他去修谷仓,却放火要将他烧死;让他去挖井,却在上面填土,想把他活埋了。但是舜大难不死,对家人没有什么怨言,继续孝顺父母,慈爱弟弟,最终感动上天,舜也因为自己的孝道而受到人们的尊敬,最后被选为尧的继承人,成为天下的首领。

这个故事,自然是瞎编的成分更多。“二十四孝”里面,还有很多离谱的事情,比如一个郭巨埋儿的,说的是汉代一个叫郭巨的人,因为家里面实在是太贫穷了,揭不开锅,吃不饱肚子。米缸里就那么几粒米,喂饱了儿子,年老的母亲就没有吃的了。为了让母亲多吃一口饭,郭巨要把自己亲生儿子活埋了。在他挖坑埋儿的过程中,竟然从土地里面挖出了金子,他终于不用杀子而养母了。据说发现金子,也是上天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因此馈赠于他。

二十四孝中的很多故事,都是非常低幼的逻辑。只要对父母尽孝,就一定能够有皆大欢喜的结果。但是从现实出发,这一切不过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一种单纯的宣扬罢了。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对父母尽孝绝对正确,但是采取种种荒诞不经的方式,甚至要到了杀子的地步,就显得不近情理。

虽然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宣扬孝道,但是父不慈子不孝的事情,却多不胜数。甚至父子成仇,兄弟相残的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尽人子之本分,赡养父母,做到自己的义务,责无旁贷。但是对子女不可过分苛刻,事事深究,让他们做到无可挑剔,那是绝不可能的。无论古今,二十四孝之存在于故事中,现实世界中子女与父母之间,能够做到尽心即可。


END.

我通俗易懂的解释下吧

上半句“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举个例子吧,西游记里的唐僧,长的又帅,地位又高(唐太宗的御弟),又有文化,人品又好,志向还远大,在取经路上,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可是在面对女儿国国王的时候,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用唱的),你说他到底动心了没有,估计只有胯下的白龙马知道答案吧(get 到的亲们,一定要点个赞哦)

下半句“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再举个例子,一个普通的家庭,年幼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小学,家里八十岁的老母亲不巧得了癌症晚期,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全部的20万存款,还是无能为力,请问作为儿子,他该继续借债给母亲治病呢,还是无奈的把她接回家。亲情很可贵,但是生活却很残酷!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678.html

(0)
上一篇 2022-12-12 11:44
下一篇 2022-12-12 11: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