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易经》,指的就是《周易》,《周易》包含两部分,一是《易》,一是《易传》,因《易传》的传播,《易》由卜筮之书,升到哲学的高度,因之而被奉为经;最后两者合一,是有其必然性的。所谓经,指尊奉为典范的著作;以及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等;《易经》达到了这一高度。所谓“世历三古,人更三圣”,不仅指《易》的成熟历久,也说明《易》的完成与三个圣人关系密切。三个圣人即伏羲、文王、孔子;传《易传》为孔子所撰,无论如何反孔,都无法否认孔子是《易》的创立者之一,是《易》的三圣之一;这是古人的定位。没有孔子对《易》的哲理思想的开掘,《易》会一直埋没于卜筮书的尘埃里;自然无众经之首一说;这也是孔子被推上圣人位的根本原因,绝非因为读《易》“韦编三绝”之事。
《易》历三古,前后系联有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三者有延续承继的关系;严格说,已佚失的《连山》、《归藏》非易;“易”,变化也;而《连山》、《归藏》不涉“变易”,而讲“不易”;所以古代就言之,因《易》言变,故将《连山》、《归藏》一并纳入亦言《易》;故《易经》有“三易”之说,即:变易、不易、简易。
那么,群经是指哪些呢?儒学有四书五经之说,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后在五经基础上扩大了范围,指《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共十三经;多为儒学经典。从这些经典可看出,唯《易经》的风格独树一帜,区别于纯粹的哲理书藉,是通透变化哲理的演变之书,故奉为众经之首,实至名归,不可厚非。
《周易(易经)》虽为儒学之经,但其变化之理却囊括万有,故为各流派所推崇,树之为经典之首并无异议,广为引用,故能流传天下而不衰。在早期,儒道思想互补,并不截然分开,所以儒中有道、道中有儒是很正常的现象。《易经》的发展,走向更广阔的实用范围,完全是以后《易经》本身性质发展的使然;因为,整个宇宙无一不在变化之中。
谢悟空之邀!
子不曰怪力乱神。
《易经》是儒家对《周易》的称谓。但是,儒家及儒学对《周易》的理解却是很片面的。
《易》之著撰分三个层次,完备于《周易》。所以,后世之《易》《易经》皆是在言《周易》。那为什么古人不追求《三易》之全呢?用我们现在的比喻说法就是:″请问你现在还会用钻木取火吗!为什么?”就这么简单。
《周易》之所以取代众古著述,称之为群经之首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文辞简单明了,无古书著撰文辞之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之句。再加之她是民族思想假设逻辑智慧“阴阳三才之道”文化的传承者,所以,被二千五百年前的儒学立为牌坊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嘛!
这里寡人需要向诸君阐明的是,儒家及儒学从始至今只是就《周易》文辞在作文章!但是,《周易》却是以象数立本的,以象、数、辞三位一体而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民族思想文化体系。
所以,儒家儒学于《周易》从始于言辞之片面,更后世派系林立而各说个话,并且,尿不到一个壶里。
是以,儒家只能是把《周易》以《易经》立牌坊,行巧言吝啬之能事,而各行其事。
但是,不管儒家及儒学各派再怎么扯《易经》,却是不能掩盖《易经》就是《周易》,而《周易》却绝对不是儒家《易经》的事实。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7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