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孔子的鞋~
《晋书》记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张华疑有乱,先命固守,然后救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
这段记载说的是,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闰十月,国家武器库遭遇一场大火,大臣张华担心引发动乱,就严加看守,错过了救火的最佳时机。
此次火灾不仅造成“二百八万”件器械荡然无存,还有包括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等传世奇宝全部被焚毁。
王莽头之所以为当成宝物流传,可能成了历代统治者教育皇家子弟的教具——看看!这就是乱臣贼子的脑袋,你们要时刻提防身边的奸佞小人。
汉高祖斩蛇剑焚毁非常可惜,这是刘邦成功的标志物,他的后世子孙不争气,把江山弄丢了,这把宝剑到了别的朝代,珍贵程度明显下降,要不然咋会锁在武器库?
也有人称这把斩蛇剑是赝品,真品在汉武帝的茂陵,只能静等茂陵发掘时,才能揭晓答案了。
我们今天重点说说孔子屐。“屐”最早指的是木头做鞋底的鞋子,后来泛指鞋。唐代以前把旅游穿的鞋子称为“屐”,宋代以后,专指雨鞋。
孔子屐应该也是木头做底、皮革做面的旅游专用鞋,倘若用料是棉布麻绳之类的东西,不可能保存了六百多年不损坏。
《太平御览》也提到过孔子屐:“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只屐去,盗者置屐于受盗家。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
——孔子周游列国,行至蔡国境内,入住旅店,按照当时的习俗,木屐是不可以进入内室的,只能放在外面。某一天夜间,有个小偷盗走了孔子的一只鞋子。
这小偷一定是好奇心太强了,他欣赏了一番过后,把木屐又丢在了旅店门口。
孔子是名人,这位追星的小偷可能四处炫耀,说自己摸过孔子的鞋子,不然后世咋会知道“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异”呢?
孔子的鞋子按照今天型号,应该有多大呢?一尺四寸为汉代的尺寸,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大约有三十三厘米,鞋码在五十至五十三左右。
这么大的脚,和姚明的鞋码差不多,孔子应该是个体型高大的壮汉,孔子究竟有多高呢?
《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九尺六寸啥概念?两米有余,整个一个春秋版的姚明,人们都称呼他“长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大个子的意思。
古人对孔子尊敬,自然把他遗留下来的木屐视为宝物。
唐宣宗时期,儒雅的皇帝下令仿制孔子屐,称作“鲁风鞋”,王公大臣也跟风仿制,当然要比“鲁风鞋”鞋码小一些,称作“遵王履”,这里的“王”指的是文宣王孔子,此封号是唐代册封的。
做为道统象征的孔子屐虽然毁于大火,但后世依然有人声称,发现了孔子屐。
如政和二年(1112年),朝廷对外宣称,有神器“元圭”横空出世,宋徽宗于是下诏大赦天下。
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大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也不甘示弱,宣布境内发现了“孔子履”,大赦天下。
这双鞋究竟是不是孔子穿过的鞋子,已经无从考证了。
子曰:尔等只关心到我的名言和段子,而很少有人关心我的身高和颜值。
恕我孤陋寡闻,鲍鹏山教授是何许人我并不熟悉,但孔夫子身高几尺却是有所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诡异的话: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韂,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也就是说我们的孔夫子是个九尺男儿,我们现代的度量标准3尺为1米,1尺又为10寸,放到当代来看孔子就是身高3米多的大个子。开个玩笑,《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人,汉朝一尺大约22cm左右,所以按照汉朝的标准来看孔子身高大约2米多,快赶上姚明了。
但我们有一定需要明确,司马迁写《史记》时是根据以前各朝流传下的史料综合编辑的,因此关于孔子身高记载的度量标准要追溯到东周春秋末期了。孔子是鲁国人,有出土的文物表示鲁国铜尺约19.7cm,因此推断男神孔丘的身高为189cm,这在篮球界不算大个子吧。
在南昌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墓中,有一扇关于记载孔子生平的多块漆屏风组件,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高“七尺九”,按照西汉尺来推算的话那么孔子身高大约是182cm,这个身高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吧。
虽然有多方典籍,但我们还是只能对孔子的身高做个大致推测了。
一个可攻可受可萝可御可能会专注文史的自媒体~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