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史上最霸气的爱国名言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的人,即使再遥远艰难也要诛杀你;打得你服气。
公元前49年,汉元帝即位,以道家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给国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大好江山社稷一片安详,刘家祖辈们已经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边疆稳定,四海升平,卫青、霍去病等将星璀璨、驰骋沙场的时代逐渐远去。
可时隔数年,就在这片祥和中,平地响起一声惊雷:朝廷派到西域的使臣被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
两国相争、尚且不斩来使,而郅支单于口口声声准备归汉,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使臣,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赤裸裸的敌意行为!一时间,朝野上下群情激愤。
而匈奴这边呢,郅支单于杀完人后冷静下来一琢磨,也后悔了,害怕大汉报复,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往哪走?越远越好!
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长途跋涉带领北匈奴来到康居东部居住,远离汉境数千里。一代名将陈汤,就在此时登场。
他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所以凡事亲历亲为,靠着勤奋和勇气在军界努力打拼。直到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他终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虽然名义上甘延寿为主,陈汤为辅。但是正所谓艺高人胆大,面对郅支单于几次三番羞辱汉室,西域之前又归附于匈奴,长此以往,郅支单于将会成为汉室大患,而建功立业,名垂千古的机会也摆在两人面前。
甘延寿认为需要禀报朝堂,让汉元帝和诸位大臣决策出兵,但是陈汤认为“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甘延寿没胆子这么做,于是陈汤就趁甘延寿得病的时候假托朝廷命令调发有城镇的各国军队以及车师国戊己校尉屯田的官兵。
知道此事后的甘延寿只能被赶鸭子上架,同时为了事后免受处罚,他们又上奏自我弹劾假托皇帝命令,陈述用兵情况。
兵贵神速,甘延寿和陈汤在点兵的第二天就出发,兵分两路——一路从南道越过葱岭从小道到大宛,另一路则从温宿国出发,经北道进入赤谷,过了乌孙,到达康居边界,一直到了阗池的西面。
虽然这可以说是陈汤第一次带兵作战,但他并未鲁莽行事。
在束部边境,陈汤先是把康居的显贵屠墨叫来相见,并暗中结盟,然后在离单于城约60里处安营扎寨,找到显贵贝色的儿子开牟,向其详细了解郅支单于的情况。
第二天,陈汤又在离单于城30里处安营扎寨,先礼后兵,互通使者,彻底摸清楚了郅支单于的情况,做好了战前准备。
最后,陈汤率汉军抵达郅支城的都赖水上游,离城有三里,停下安营布阵,并四面围困郅支城。
郅支单于几次想突围,都被陈汤率部打退。最后郅支城被汉军攻破,郅支单于被砍下头颅,可谓战绩辉煌——不仅重新获得了汉使的两个符节以及谷吉等所带的帛书,还斩杀了丁关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了一百四十五人,收降了一千多人。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陈汤上书汇报讨伐郅支单于的战报时写的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也昭示着当时古代中国的强大和自信,而陈汤更是霸气地道出“一汉顶五胡”的豪言,那种融入骨子里的自信,使得陈汤敢于远征西域,斩杀郅支。一句“为汉以强亡”,也侧面证明了当时汉王朝的压倒性实力。
悠悠两千年,弹指一挥间。汉王朝虽已成为历史,但这句话和这段壮志雄心的历史却让人时时读起依旧荡气回肠,也成了千百年来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斗志。
犯我强汉(中华)者,虽远必诛!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