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也好诗经也罢它们的真实价值是历史积累,在在文化传播中历史洪流中他们胜在足够的时间积累一个符合豢养人一个符合文化历史,如果真正要说什么最伟大一部道家周易一部兵家孙子兵法。你不如说现代人比古代人差距,越活越回去,越活越落后,中国最喜欢讲上下五千年!愚昧得连美国几百年历史发展都不如,喜欢造神,喜欢鼓吹!其实都是黄袍加身,欲冠堂皇。
站在现在的角度,所有的古人都不如你聪明。比如他们肯定不会刷卡,肯定不会开车。 验证很简单,诗经流传几千年,而且一直会流传下去。王朔……呵呵,不用等千年,也不用等百年,即便是现在,王朔是谁? 有个成语叫蜀犬吠日,描写的甚是生动。金庸和李敖是同时代的人,王朔是现代人,和两千年前的文学作品根本不可能同日而语,说大话我也会,我可以说我是现代诗现代文学写的最牛B的人。就算王朔觉得自己很牛B,但是也不能这样说,因为他所有的文学养分都是从哪里来的??他自己最清楚。
诗经是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的,那时候的人类文明刚起步没多久,我不知道有什么好比较的,就跟一个发明汽车的人去说我发明的汽车比古代的马车厉害多了,这有什么可自豪的呢?人格的魅力直接打零分。诗经创作年代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发端阶段,幼稚质朴很正常。饶是如此,还是有不少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王朔的文章和金庸李敖比也懒得去分析谁高谁低,王朔要说他比金庸会写,虽然我不爱看王朔,我也懒得反驳,但是王朔认为他的文章比诗经楚辞优美我就只能说他的格局和局限性真的理解不了啥是经典,千年以后没几个会看王朔的东西,但两千年前的诗经再过两千年还是经典。如果王朔说的是诗经中的一部分的话,那么确实如此。比如硕鼠硕鼠,比如岂曰无衣,与之同袍,其实都是大白话。但是要说全部的话他就太自大了。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实蛮经典的。另外《诗经》能流传几千年是因为人家确实经典,王朔的作品能流传多久,还得等时间去检验。自古都是文人相轻,其实不稀罕。总之把一句诗送王朔吧: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文学的发展也是有迹可循的,文学的早期是没有现代文学这样丰厚的理论支持的,我们可以说古人的聪明而智慧,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学能力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繁荣交互的愈加频繁而越来越灵活强大的,我们奉为圭皋,但它的流传纪念意义是远大于它的文学价值的。古人不是神,这个世界的复杂不是先人预见和制定的。现代文学对于文字的凝练早已经不那么严谨。比如作诗,推敲的典故。严谨细致。在白话文中已经不再被重视。时代的产物留给能经历千锤百炼的历史吧。当代人评论当代人。除了功利和显摆。还剩啥了?
王朔的小说和文章是那种嬉笑怒骂型的,看了直接爽,路遥的是那种歌颂加苦难型的,边看边流眼泪。我还是更喜欢白鹿原那种把人物放在时代里,努力让他们活得真实,可以看完就忘,也可以给人更多的思考。可以骂不过王朔,李敖,因为他们是天生的语言王者,如果你骂他,他只是笑笑不语。有容乃大,王朔终究不是文学圈里顶级的存在。
当你博览群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跟千年前的古人叫板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也都“不过如此”,但是你别忘了,你博览的群书正是他们写的。要单论句子是没有意义的,我高中的时候,也觉得四大名著除红楼梦之外,都不过如此,徐志摩的诗歌余秋雨的散文,有些句子我也想改改。一楼的兄弟说的对,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很多人心里都会有这种“不过如此”的感觉。但是能这么狂妄的吹出来的,也就王朔。王朔看不起的人很多,看不起王朔的人恐怕也不少。不管做哪行哪业,不能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只要你够优秀,群众会把你的名字记在历史上。但是像王朔这种时代氛围的产物,想像《诗经》一样流传千年,恐怕是痴人说梦。
总觉着王朔的行文风格是站在老舍先生的肩膀上挥舞着北京市井文化的大旗。老舍先生是收敛的,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气势恢弘;王朔是撒开了的,里里外外就透着那股子野劲儿,能掖着的也绝不藏着,跺地指天扯着嗓子破口大骂,且不遗余力。
也许就是这样哪
毕竟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这里说的美是爱屋及乌的美
只要是自己的
无论是说的还是写的
无论是做的还是修的
我说第二
没人敢说第一
这不是自恋
也不是自大
更不是狂妄
名家都有名家的底气
明星都有明星的骄傲
特定的时期
他们引领着一种潮流
抒发着一种特有的情感
散发着独特的文学气息
亲人的认可
朋友的肯定
同事的赞赏
社会的高度评价
再由圈子文化的传递
传媒的包装
天下行走时的潇洒淡然
讲堂展厅时的侃侃而谈
听者极尽肯定认同
受众以为获益匪浅
当事人就会认为
真的是 心外无物 啊
当然
在这个知识高度发展的今天
文人骚客的创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正所谓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新人换旧人
古文有古文的时代背景
今人就算文学造诣强
也是理所当然
无可厚非
何况
天下大势
众说纷纭
秋水文章
各有定论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