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灵敏,言辞犀利,一直以来就是马克吐温身上的两个标签。要说他头脑到底有多灵敏、言辞有多犀利,不妨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01
1899年,马克·吐温访问伦敦时,发现市场上有一部小说《一张巨额钞票》,除了标题外,几乎就是抄袭自己的作品《百万英镑》。后经打听,《一张巨额钞票》的“作者”是伦敦一个位勋爵贵族,名叫思林,他闲着没事时也喜欢写点文章显摆,只是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百万英镑》剧照
马克·吐温很快把思林告上了法庭,说思林侵犯了他的版权。但那个时候,英国还没有相应的版权法案,所以思林有恃无恐地嘲笑他说:“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了!谁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版权,文章只是由一些文字组合在一起罢了,而这些文字是属于全人类的,怎么能成为一个作家的私人财产呢?这太可笑了。”
马克·吐温知道自己碰上无赖了,如果硬要和他说法律是肯定行不通的。马克·吐温沉吟了片刻,然后向法官借了一张纸和一支笔,他当庭写了一张纸条递给思林,思林好奇地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这样写着:“思林勋爵,你是天下最无耻的人,你昨天还偷了我20英镑,快把钱还给我!”
《百万英镑》
02
思林勋爵非常气愤,他把这张纸条递给法官说:“我要告他诬陷,他完全是无中生有,我有得是钱,怎么会偷他的钱?”
法官也觉得思林勋爵说得有道理,他好奇地看向马克·吐温,希望他能给出合理的解释。但马克·吐温却不慌不忙地说:“按思林勋爵的意思,这也只是一堆无聊的文字组合在一起罢了,怎么能说我诬陷呢?”
“你别抵赖了,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堆无聊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但这堆文字却代表着你心里的思想,我当然可以告你!”思林勋爵愤怒地说。
马克·吐温生活照
03
这时,马克·吐温笑着说:“对呀,天下所有的文章都是这样,表面上看只是一堆文字组合在一起而已,但却代表着一个作家的思想,你虽然抄袭的只是一堆文字,但真正侵犯到的却是我的思想,文字不属于我,但思想却属于我,而这就是版权!”
马克·吐温此话一出,思林勋爵立刻就哑口无言了,法官也非常赞同马克·吐温的想法,就判决思林勋爵向马克·吐温作出书面道歉和相应的赔偿!
就这样,马克·吐温用思林勋爵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让思林勋爵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并最终成功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这件事足以看出,马克吐温当时头脑反应有多快了。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这个案子在当时也引起了英国立法会的重视,不久之后,英国就诞生了第一部正式的版权法案。
马克·吐温生活照
04
用我们的话来说,像马克·吐温这样的作家就是有名的段子手加毒舌。只要是惹上他,他就一定会怼得对方无以还嘴,而且还有可能颜面扫地。
说到马克·吐温毒舌,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毒舌”语录:
在政治社会里,是由有权势的人来决定什么叫做正义,也就是说,有权势的人享有任意制造正义的特权和取消正义的特权。
如果你收养了一只饥饿可怜的狗,并且让它舒适顺利,它将不会咬你,这便是一个人与一只狗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马克·吐温自传》
05
通常来说一个人会被贴上某种标签,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我觉得更有意思的应该是,马克·吐温身上这些标签背后的故事。
如果我们看过,关于介绍马克·吐温的文章或是他的自传,可以发现他一直是一个积极思考的人。如果说机敏的人不一定勤于思考,但勤于思考的人头脑应该相对灵敏一些,这有助于他在思考时,快速地捕捉到那些让他眼睛放光的亮点。
试想,像马克·吐温这样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既善于思考、勤于观察、人生阅历又丰富,文学创作态度严谨忠实,要问他头脑究竟有多机敏?说实在也不是我等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嘿,瞅啥呢?”
06
都说马克·吐温的言辞犀利,这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马克·吐温生长在19世纪中期。他4岁时来到汉尼拔镇,在左邻右舍眼里,他就是一个皮孩子。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做过印刷学徒、排字工人、水手、领航员、矿工、记者。
正是因为有这些在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让他见识到社会上的许多不合理现象,或是人性的丑恶之处,奠定了他的言辞以犀利见长。马克·吐温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言辞若是不够犀利,何以抨击他眼里的那些丑恶。
马克·吐温,这位以犀利风格见长的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既然能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