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七堇年

关于七堇年,喜欢的人对她的文字恨不能诵,沉迷于那段听风等雨的青春年华;讨厌的人难以忍受她的矫揉造作,“她的书是表达大于内容的,好句子不少,但看不出故事。”

无可否认的是,七堇年是个才女。很难想象一位十六岁的少女便写下技惊四座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在晚自习的间歇里写下这些句子:

回首那些错把倾诉冲动当作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灯光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

青春的光阴在她的笔下化作一声绝响的鹤唳,高山流水,引得旅客驻足凝神,倾耳静听,回想起那也是曾经自己走过的一段路。

但依旧应承认的是,从《大地之灯》到《澜本嫁衣》,从《平生欢》到两个月前的《无梦之境》,七堇年文风成长的速度已经跟不上读者成长的速度了。她是一个写作惯性很强的作家,简生、淮、卡桑、叶知秋、康以明、曲和、邵然、陈臣、苏铁……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类似的影子。她的众多小说中,角色性格与故事走向依靠的是情节的奇突与悲情的渲染,仿佛不多愁善感就无法继续下去。每个角色都是作者自己,有时我甚至以为没有任何区别。当然,她的优势在于语言,华丽沉重,她的世界有一种恰如其分的哲理,但她却无法做到笔下的云淡风轻。

七堇年在成长的贝加尔湖里深陷进去,少年少女斑斓的心绪被准确地捕捉和记录,搭配上濡湿的雨和寂静的夜,舀起一勺晶莹幽蓝的佳酿,适合孤芳自赏。而从少年时代成长起的人们啊,他们已经见识过了这世界的刀光剑影,那些尔虞我诈的棋局和难尽人意的情场已经磨去了敏感的神经末梢,只有纯度极高的杰克丹尼才能够迷醉人生。小七那多愁善感的果啤,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模样。浸透着微凉的冰晶,适合回忆,而非举杯。

目前来看,小七是驾驭不了宏大叙事的,因为华丽的语言反而成了她的羁绊。当表达统帅了叙事节奏与人物刻画,所有的一切反而像是一场文字游戏。故事变成了支离破碎的画面,人物变成了七零八散的晶体,意境占领了主场。写的人沉溺于自己的悲欢离合,看的人却依旧无法摆脱云遮雾罩。

曾经在深夜里看她的文字,甚至有一种错觉,一个明明很棒的散文家为什么要去写小说呢。

现在想来,我已经不记得在《大地之灯》中幼小的卡桑是怎么在天寒地冻的西藏与简生相遇,不记得《澜本嫁衣》里叶知秋如何挣扎于酒精、毒品和滥交的渔网中,不记得《尘曲》里七堇年是怎么在旅行中梳理密密匝匝的心情。故事情节上的弱化性甚至缺失性,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来。

但我依然记得,文字里看到东北林场被砍伐后大片大片富饶丰腴的土壤时的震撼,记得西藏高原边缘那次喷薄欲出的日出红霞浸染了天边云层锦缎,记得新疆大漠里初识哈萨克族男孩的那份惊奇与感动。留下脑海里的都是印象,是一帧帧散着幽香的剪影。

说真的,这像极了我们自己的青春。

我们恐怕早已不记得晚自习灯光下和同桌讨小声嘲讽数学老师蹩脚口音的具体话语,却依然能有那种幸灾乐祸的兴奋感留在心间;我们恐怕早已忘记和那个澄澈少年(少女)相遇时语无伦次的慌乱,却仍旧记得那份砰然心动与甜蜜溢满胸膛。

记忆与印象,并不是一回事。

记忆是天空划过的飞鸟,是海滩上朝西的足迹,只需要一个瞬间一朵浪花,就可以消失得无踪无影。就好比如果问你前天中午吃了什么,恐怕你要回忆半天才能够不确定地解答出来。

但印象不同。它是飞鸟划过的痕迹,它是浪花里的密语。你看不到它,但它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它是火焰燃尽后的灰烬,和灰烬里的余温;是酒瓶空荡后的一地狼藉,和一地狼藉里忽明忽暗的烟屁股;是失恋后大雨瓢泼的孤寂,和一日复一日的尴尬与无奈。

其实人的记忆也是有美颜的。无论往事是多么的不堪与残忍,经过记忆的雕琢美化打磨后,都有一种趋近于完美的画面感。称之为,印象。

就像人们常说的,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奋斗的自己。那些个无人理解的漫漫长夜,顶着晨曦头痛欲裂地走上街头,为了一份丢失的文件痛哭流涕的无助,其实都会滴落在一汪潭水里不见踪影。但未来的你乘着光阴的小舟,悠哉悠哉的摇着木桨,在潭水深处的倒影里看到曾经自己哭泣的时候,却是嘴角和眼底都带着笑意的。

钱钟书说,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在某种程度上,记忆的美化并不是坏事。因为这些组成你的过去,而印象的朦胧化、美感化则代表着自身对过去的肯定,无论这肯定是发自内心还是无意为之,它总能给人们一种宽慰,一种无怨无悔。这种对于过往的舒适感会增强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信心。

想想看,当人们劝自己或者别人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什么。

你现在吃的苦,以后再回头看,可都是财富……我希望自己在未来回想过去的时候,是嘴角带笑的……

甚至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句箴言也这样劝诫: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回首。回望。回头看。

望到的都是印象,看到的都是印象。哪怕人们现在的努力,也不过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印象。

这或许也明证了,人是活在过去中的人。而关于过去,人们能留下的只有印象。

这恐怕也就是为什么,七堇年会受到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把她的书一层层抽丝剥茧,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内核。

印象。成长的印象。

莽撞。欢喜。愤怒。撞南墙。撕心裂肺。没心没肺。多愁善感。患得患失。夏季的尾巴。起伏的大漠。白色衬衫的少年。唱诗的少女。

全是剪辑一般的瞬间和印象。

我还鲜明地记得,在高三那段最难熬的岁月里,是七堇年的文字给人支撑和力量。然而现在高考已过,当我再次翻看的时候,只觉得不过尔尔。

变的不是小七,而是我们自己。

但没必要因为这个而伤心难过,成长本就是一个念念不忘的失去的过程。失去的只是一种心情而已。

你路过我的生命之河,留下秀丽单薄的倒影。你离开,我亦不会因此而失落,河流也不会因此而息止。

阅读七堇年,其实并不需要抱有多么强烈的好奇。因为她笔下的一切,我们都真真切切地经历过,她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我当然会一直喜欢她,喜欢她的文字。因为那就是我冲动、热烈、有晴有雨、有爱有恨、有情有义的一段青春啊。

不止一次读《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常常在读的时候想,七堇年到底是怎样的人。躁动、彷徨、手足无措的年代,在她的笔下都那么地风轻云淡,那么平静,如小河一般静静流淌。曾经自以为耻的青春时代,让她描述地那样合理,那么理所当然。

她,站得比同龄人高,看得比同龄人清楚。

七堇年说,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首写出无处倾诉的话。

而我说,在多年之后的大学课堂里,我依旧保持着高中时的习惯,躲在世界的角落读七堇年。读她的文字,就像在某个冬日的下午。温暖,淡然。她的文字,就像冬日午后的阳光,点燃了一颗埋藏的火热的心。

就像七堇年描述的青春一样,我的青春处于幻想之中。正如自己的高中年代,幻想是维持自己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没有她,青春将变得苍白无力。在高一高二的课堂,幻想属于自己的美妙人生,而人生对于我来说很远很远……什么时候实现无关紧要。在心绪不平的高三的晚自习,幻想不断拉近,好像触手可得,但其实遥不可及。这样心绪不稳的年代,幻想是治疗情绪的最佳药物。

七堇年说,错把倾诉欲望当创作灵感的年代。当幻想蔓延的时候,意识天马行空,无处安放。用文字寄托成为最好的方式,由此,常在昏昏欲睡的课堂或沉闷压抑的晚自习上,用不是文字的文字书写心情,书写梦想,书写幻想,书写寄托……这样的时候,很容易把无处释放的倾诉欲望当作创作的灵感,当作才气。

只有走过高中的仓皇岁月之后,渐离那段惶惶不可终日的青春岁月,才会意识到,那样的“灵感”仅仅是一种倾诉的欲望,一种无处逃遁情感的寄托。那样天马行空的幻想,不过是那样的年纪所特有的产物。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761.html

(0)
上一篇 2022-12-13 11:22
下一篇 2022-12-13 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