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罗素这句话太有名了,正因为如此,各种解读非常多。就因为”信仰”二字太”普世”,虽然都在讲,但解说却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面对”信仰”,基本是处于”混沌”状态。
1.此句话的重点在”我的”二字的意义,而不是”信仰”二字。
大家知道,罗素本身是很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数理逻辑、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他对自己的学术成就”坚信不疑″。近而演变成一种”自信”。但科学理念又告诉他,科学不是绝对的,和信仰是有区别的,所以,他不会把自己的学术成就当”信仰”去看待。科学发展有可能证明他的学术是错的。
所以,罗素有资格说他不可能为”信仰″去献身,因为信仰是他自己的,他有选择的自由。这和”人性″,以及”反人类”的说法没关系。
2.信仰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体系,是人所独有的精神存在。但就目前人类的认识水平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科学信仰,宗教信仰,世俗信仰三大块。当然,还可以细分,但基本都在此框架之中。
科学信仰,就是”怀疑、质疑现存的一切”,探索、批判、否定是它的使命。当然,不能乱来,想当然,那是”伪科学”。
宗教信仰,则是绝对的存在,不容质疑,没有为什么,只有是什么。是先验的存在。
世俗信仰,很复杂,相关因素太多,下面单独说。
3.大概说: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民俗学、医学、艺术、音乐、舞蹈、环境、地理、区域等等。
最突出的表现,在法律和伦理道德习俗及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中最为集中。
总之,凡与人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都会找到”世俗信仰”的因子。
尽管影响”信仰”的成因很多,但政治(统治)会把”信仰””集中管理”,会把不同阶级的不同信仰转变为统治阶级的信仰。
此处排除宗教信仰不谈。
因此,政治信仰又成为了该社会条件下的”顶级信仰”。
4.”顶级信仰”可以作为”最高信仰”,或者”高级信仰”存在。但不可以,也不可能代替其它信仰的存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政治不能当饭吃”。
世俗信仰是多元的,生存能力非常顽强。因为它就是经验的积累形成的,比如说各种”鸡汤”。
5.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谈到信仰,都很纠结,常常会自问自己:有没有信仰呢?
其实不用问,信仰是作为社会人的必然存在,区别只在于自觉不自觉,完整不完整,正确不正确。
当然,这一切信仰的收获,都应该来自自我的觉悟。否则,你所谓的信仰可能就会是变幻莫测的浮云,反而成了折磨精神的魔鬼。
罗素的原话是:“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如果信仰是错的,那献身不是毫无意义了吗?罗素并没有贬低信仰的价值,只是和生命相比,罗素觉得生命也更应该看重。
戴季陶早年信仰共产主义,甚至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但后来信仰了三民主义,这里不谈党派孰优孰劣之争。但信仰确实是有可能发生改变的。信仰是有可能改变的,而生命只有一次。信仰是人创造的,没有了生命,何谈信仰。万一信仰是错的,死了又如何来纠正错误的信仰呢?
信仰之基,在于“信”,本来就是一种把理性或非理性的观念上升到非理性的或更加非理性、狂热的相信。它所信的观念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由于人的偏执和自我暗示,这种观念才会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信仰很多情况下是希望和动力之源,对事业和理想的成功是很有帮助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叶障目”的情况经常存在,如果观念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摈弃了“我执”之后,信仰也是可能发生变化的。
因此,罗素是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生命和信仰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他告诉人们要敢于怀疑自己,而信仰本来也是生命留给我们永恒思考的问题,如果生命都不在了,信仰依托的本体也就不在了,为信仰献身的做法是否有悖于生命本来的意义?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