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孟子的老师,他们有直接而且清晰的传承关系。
二是他们的理论均是起源于“仁”,只不过解决方案方案有一点差异而已,但由于他们都主张采用对抗手段制约君王的不“仁”行为,所以说孔孟之道是一家。
所谓“仁”,就是“爱人”,就是指君王必须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福利。
关键是君王不“仁”,不爱老百姓怎么办?儒家的理论实际上提供了三种方案:
1、孔子以“义”作为对抗君王不“仁”的手段。
“义”繁体字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一个我,表示我杀了一只羊供奉上天,君王是上天的代言人,所以要供奉君王,就是要交税。
君王爱老百姓了,老百姓就用供奉去尊崇他,君王不爱老百姓了,老百姓就有权力拒绝向君王缴纳供奉。
当时的供奉,实际上类似于现代的税收,就是鼓励在君王不爱老百姓时可以用抗税手段相制约。
俗话说得好,“你不仁,我就不义”,其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2、孟子以“革命”作为对抗君王不“仁”时的手段。
孟子是为武王伐纣唱赞歌的,大力提倡如果君王不“爱人”,那么就是“造反有理”的,就是鼓励在君王不爱老百姓时可以用推翻统治的手段相制约。
3、学自孔子门人的墨子则不提倡以对抗来作为君王不“仁”时的制约手段,他主张“兼爱”、“非攻”,要老百姓不要攻击君王。
就是说,君王不爱老百姓了,但老百姓还是要爱君王,通过这种爱,来感化君王,让他成为“爱人”,成为“仁”的君王。
以后这种思想发展为“愚忠”思想。其极端口号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所以君王不“仁”的危害又不可不防,老百姓除了“愚忠”外,可以实行老百姓的互助来降低君王不“仁”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其方式有三:1.个人的结拜与侠义(个人“兼爱”思想,桃园三结义思想、侠客思想概起源于此);2、组成帮会或行会(“人人相护”思想,盐帮、漕帮、马帮思想即起源于此);3、小国与小国结成联盟以抵御君王的不当行为(“国国相护”思想,以后小国变为郡县制,小国国君变为官员,就演变为“官官相护”思想)。
由于处理君王不“仁”的应对方式,墨子主张以消极防御为主,与孔子和孟子主张的积极进攻出现根本性的差异,一个入世,一个出世,南辕北辙,导致传统的儒教徒不承认墨子的思想是儒家的一支,所以墨子脱离了儒家,另外组建了墨家。
之前与墨子主张近似的孔子弟子子张,都接近被摒弃的边缘,被称为“贱儒”,到了墨子时代,则彻底的分道扬镳。
儒家最终以孔孟之道为正统思想,所以孔孟是一家。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