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暑节气,大暑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12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通常会在中伏前后出现,是一年之中最热、降雨最多的节气,大暑时节阳光会变得更加猛烈,降雨天气也会增多,因此高温高湿便是大暑节气的天气特点。因为大暑节气天气实在是过于炎热,所以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大暑饮伏茶的习俗。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从每年7月中下旬开始,多雨天气将会陆续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很重要节气,在过去因为没有天气预报,所有智慧的劳动人民便根据多年的生活和劳作中总结经验,在农村有“大暑宜雨不宜晴”的说法,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俗语“大暑宜雨不宜晴”的意思是,大暑节气当天的天气,对于农民而言,下雨对农民而言最合适,但是如果大暑节气是晴天的话,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大暑节气的天气特点是高温高湿,这样的环境最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也正是因为大暑节气的重要性,在农村关于大暑节气当天的天气俗语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从三句俗语中来解释俗语“大暑宜雨不宜晴”有没有道理吧!
一、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说如果在大暑节气当天是阴雨天气的话,那么农民不管是种植什么庄稼,都会有一个很不错的收成。
大暑节气一般在中伏前后出现,中伏和大暑都是指天气最炎热的时间段,除此以外,降雨天气也会增多。大暑节气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长期的酷热难耐的天气对人来说这段时间最煎熬,但是这样的环境却最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夏季种植的农作物对热量和水分的需求较大,尤其是到了生长最旺盛时期更是如此,人们发现,当大暑节气是阴雨天气的时候,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降雨天气也会较多,足够的降雨量可以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所以大暑节气是阴雨天气的话,就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二、大暑大雨,百日见霜。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说如果大暑节气当天出现降雨天气的话,那么在霜降节气后,就会出现下霜现象。
俗语“百日见霜”的霜其实是指霜降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差15天左右,大暑节气后的100天,差不多就到了霜降节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的天气特点是白天气温高、夜晚温度低,因此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也正是因为霜降后昼夜温差大,所以才会形成下霜的自然现象。按照俗语所说,大暑是大雨天气的话,到了霜降节气时就会下霜,霜降节气时天气本应该寒冷起来,在农村有“该冷不冷,不成年景”的说法,所以霜降节气当天是大雨的话,在该热的大暑节气时天气已经变热,在该寒冷的霜降节气天气已经变冷,因此是一件好事情。
三、大暑日当头,农民白了头。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说如果在大暑当天是晴天的话,农民会因为大暑后降雨很少而没有办法灌溉而愁白了头发。
上面说到,大暑节气后的天气特点是气温升高、降雨增多,也正是有这两个条件,才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人们发现,当大暑节气当天是晴天的话,在未来的十五天中,降雨天气会很稀少,天气主要以晴朗为主。此时正是农作物生长最快速的时期,如果此时长期是晴天而没有下雨时,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因为缺乏水分而影响生长。在过去农村的灌溉设备很落后,农民几乎靠天吃饭,所以当夏季长期是晴天的时候,土壤就会变得特别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农作物受旱而没有办法灌溉,发愁到头发都变白了。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请注意以下饮食习惯调整。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农言俗语“大暑宜雨不宜晴”是过去古人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不是绝对的。只是说大暑的时候,如果有雨,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很大的帮助。即使现在有气象卫星监测天空云层及气象变化的动态跟踪,天气预报也不会绝对准确。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三伏天期间,天气炎热,要做好防暑措施。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少吃雪糕和冷饮,以免损伤脾胃;火龙果、芒果、荔枝、西瓜不可多吃;可以多喝三豆汤(绿豆、红豆、绿豆),有下火、解乏、消痱子的作用。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