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要和好朋友一起去旅游”,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我没有和朋友一起旅过游,但是在去云南旅游的时候亲眼见到了两个朋友一起旅游,在回来的路上就已经掰了,而且都不愿意在一个卧铺包厢住了,要跟别人换铺位。

整个一列车上有大约一千人左右,分成十八个小团队,我们这个小团队是三十八个人,每个团队有个队长。我们团队有六个人选择了软卧,我们家四个人,还有两个是大学的女教授。软卧这边就我们六个人,队长在刚开车的时候过来看我们,告诉我们他跟其他人在普通卧铺车厢,让我们六个人相互照应一下,有什么事情就打电话找他。

那两位老师就住在我们隔壁的包厢,她们的年龄比我们大一点,将近70岁吧,一位个子高在1.65左右,一位稍微矮点在1.5米左右,后边我们就用高矮来作为她们两位的代号。两位教授看上去都挺斯文有气质,画着淡妆,穿着同款的运动套装。在去的途中,因为我们四人带了一副麻将,每天上午都打麻将,她们两个有时就过来我们包厢看我们玩,这样我们就彼此更加熟悉了,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

每个团队都是按着一块报名的人员来分组排序号,队长称其为几号家庭,这个家庭中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的都有,我们家四个人是最多的一个家庭,每次出发前和回来集合后队长都会按着家庭点名,比如一号家庭来了吗,你这个家庭就要有人解答来了或者少几个人,队长不会按人点名的。那两位教授是七号家庭,我们四人是八号家庭。到了吃饭的时候,也是按着家庭来安排座位的,我们四个人加两位教授还有一对夫妻我们八个人一张桌,从开始到旅游结束,都是不变的,包括往返的火车铺位。

去的时候在火车上三天两宿,在张家界呆了两天两晚,还没有发现两位教授有什么不妥的,两个人还是有说有笑的。可是到了云南两个人就各走各的了,吃饭也不挨着坐了,我们也都没有在意。在从云南返回哈尔滨的时候,刚上火车那个小个的女教授就上我们包厢,要和我们换铺位,我一听简直有点惊讶,我跟她说,大姐我们是两对夫妻啊,能和你换吗?我就问她为什么要换铺位,她就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大个女教授的种种不是。我一听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宾馆住宿,大个老师睡的晚半夜半夜不睡看电视,早晨又早早起来走路不抬脚,影响了她的睡眠。在自由行动的时候两个人观点不一致了,都想自己说了算,谁也不服谁,因此闹了不愉快。还有她经常花钱买水果两个人一起吃了,大个的女老师从不花钱买了等等。我就劝她再将就几天就到家了,你们不是朋友吗,这都不是什么大事,何必那么生气呢。

没换成铺位她就在她原来的铺位住了,上车的第二天上午她们两个就吵了起来,小个的教授是真厉害,大个的教授也不示弱。两个人都卸去了斯文的外表,口无遮拦的述说着对方的种种不是,小个的明显比大个的占着上峰。我过去劝解无用,我就给队长打了电话,让他来处理,过了有十多分钟,队长来了把她们两个一块批评了,说都这么大岁数了出趟门容易吗,怎么还和小孩子一样打仗呢。你们要打回到家愿意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是别再这里打,在这把谁气坏了我还有责任,我可负担不起。

队长说你们俩分开住吧,我跟你们换,谁愿意去硬卧,小个教授说我凭什么去硬卧,我花的是软卧的钱。大个的教授也说不去,队长生气的说那我不管了,你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就要走了。这时候大个的教授蔫蔫的说我去吧,就这样在队长调节下,大个的教授去了硬卧,队长住在了软卧,一直到哈尔滨。

人年龄大了就有点像老小孩了,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都很难改变。平时大家不在一起吃住是好朋友,同吃同住的就不好相处了,不包容了。这就是我遇到的好朋友因为结伴旅游而闹掰了的真是事例,可以引以为戒。

照片依次为苏州平江路电视剧“都挺好”石天冬的饭店大门口;无锡电影城;无锡太湖鼋头渚;三亚大东海;广州中山纪念堂;深圳北站;天津世纪钟;厦门大学;郑州炎黄二帝石雕像。

朋友间相处再好,出去旅游日夜在一起,性格中的冲突、生活习惯的差异、消费标准的不同都会显露出来。一时可以忍让迁就,时间长了就会发展成矛盾冲突,不说反目也会彼此埋怨,在心里留下或深或浅的芥蒂。

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一定的道理,兴之所至偶尔相聚,是朋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不要试图让朋友闺蜜参与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不要在友情之中参合金钱问题,出门旅游到处要花钱,怎么出钱怎么花钱,你能保证朋友之间的选择想法完全一致吗,不一致势必有人在忍让迁就,能忍多久什么时候爆发,最后只会不欢而散。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1921.html

(0)
上一篇 2022-12-15 10:47
下一篇 2022-12-15 11: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