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贾诩不为李傕、郭汜出反攻长安之谋,献帝立足长安,也许能重振高祖雄风,复兴大汉。主要是看司徒王允是否有安邦定国之才,193年,董卓被吕布刺杀后,天下割剧诸侯除袁绍势力较大外,其它诸侯还不成气候。少年献帝十三岁了,虽然年少,但很睿智,客观上一些事情可以主了。王允能好好安顿董卓部属,收编董卓部属组建护国军,由吕布统领训练,提升张济、杨奉、李傕、郭汜为前左右后四将军,贾诩为司空,杨震为本尉,皇甫嵩为大将军。杨震为大族世家,四世都为太尉,执掌军机,皇甫嵩文武双全,很有影响力。四将军原属人马每人不低于一万,加吕布部下,杨震、皇甫嵩可招寞一些兵马,朝廷总兵力超过六万人。朝廷招贤纳士,安顿关中百姓,发展生产,稳定关中局势。颖川名士荀彧会直奔长安,报效国家,后来引荐的还有郭嘉。。。献帝封马腾为骠骑大将军,韩遂为凉州刺史,吕布为虎威大将军,负责京师安全。诏令各州郡,征调钱粮赋税进京,维护国家正常体系,益州牧刘璋,没有其父刘焉的野心,肯定会遵循皇命,荆州牧刘表,扬州刺史刘繇,都是汉室宗亲,会鼎力支持。江东孙策,豪爽大气,会大力支持朝廷。至于世家袁术,早有不臣之心,绝对不奉皇命。徐州陶谦,兖州曹操不落人后,冀州袁绍,四世三公,汉末豪杰,听宣听命,臣之本份,怎赖手下谋士太多,举棋不定。幽州公孙瓒也不愿忤逆,绝对进贡朝廷。。。征调刘备进京,征调马腾率一万凉州铁骑御前听用,撤换张鲁汉中太守。令孙策、曹操、刘表出兵淮南,剿灭袁术。征召沮授、田丰进京,升刘备为大马司,此时朝廷人才济济,兵强马壮,护国军已有十万,哪个州牧不依诏令,朝廷出兵讨伐,其它州郡协助,不管是袁绍、曹操,都不敢跟朝廷抗衡。献帝年龄渐长,可以君临天下,取消州牧建制,实行郡县制,在荆州隆中访得大贤诸葛亮,运筹帷幄有质量,安邦定国有保障,大汉继续传承和发扬。
假如贾诩不劝李傕、郭氾反攻长安,很有可能汉室的政权会有以下前景。一,时局可暂保稳定,汉献帝不致于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君臣可免一场浩劫。二,一帮元老朝臣在王允、杨彪、皇甫嵩带领下,汉室气象会有一些恢复。但也不会甚大的起色,只能是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三,曹操只能佔据兖州扩充实力,还没有借口拥兵西进劫持献帝迁都许都。四,即使曹操入朝拜相,在父辈元老面前不得不有所收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还得延后施展。五,刘备因有破黄巾,讨董卓之功,再加上素著仁义之名可能会被名正言顺地封为徐州牧。六,吕布可能被封为禁军首领,保卫皇帝,不会再与曹操争夺地盘,可免白门楼之殇。七,袁绍和曹操的军阀混战在元老调解下或可避免。
就算贾诩不为李催等人谋划攻打长安,东汉末年也会出现天下大乱。
首先是东汉开国,由于光武帝刘秀是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的东汉,所以平定天下后分封了很多世家,还有很多人当高官,也成为世家,经过两百多年的历史呈平的岁月,导致世家大族实力强大,兼并土地严重,皇族的实力得到削弱。
再此就是东汉末年,天下大旱,百姓不能生活,张角发展太平教,黄巾起义短短时间里八州响应,证明了阶级矛盾已经极其尖锐,皇族不得人心了。
再一方面皇族和世家的斗争,皇族失败了,皇帝为了节制世家的权力,开启了两次党锢,后来黄巾起义的爆发,皇帝开启了党锢,皇帝争夺权力失败。
最后就是由于两百多年的天下呈平岁月,除了边疆,内地的军队已经没有开国初的战斗力了,黄巾起义爆发后,汉灵帝没办法,最后听从刘焉的建议,开启了州牧制度,一地最高长官管理一地所有的军事,政治等事情,虽然因此快速平定了农民起子,但是,在这期间,各个地方的刺史,州牧,郡守,将军以权谋私,得到了大量的精锐和钱财,兼并的土地更多,这就是最初的诸侯形成。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