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当下,很难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标准去评断,熟高熟低,我们只能据个人喜欢而定了,可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接下来,谈谈二人的情况:首先,说下易中天,其人初登百家讲坛,便讲过《汉代风云人物》,不温不火,节目组本想让他开讲《水浒传》,阴差阳错,却因《品三国》一品走红。
易中天讲述《品三国》时候,主要参阅资料以《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为主,由于国人对《三国演义》耳熟能详,不论是书本故事,还是影视作品,使得《品三国》易于接受,此为得天独厚,同时易中天言语表达幽默风趣,论述铺陈有序,观点新颖,老少咸宜,使得《品三国》风靡而行。
随之,易中天趁势而起,开讲了《诸子百家》,也很受好评,沉寂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潜心撰写《易中天中华历》,到如今,已经撰写至铁血元蒙,挥挥洒洒数百万字,完本二十卷,可谓“功到自然成”,奠定了今日之地位。
接下来,谈下王立群老师。王立群老师讲过《大风歌》、《宋太祖》、《宋太宗》等一列节目,总体给人感觉是一种学者风范,他引用史料较为详实的,并严谨有序,不哗众取宠,不博取眼球,不矫揉造作。在讲述中,论证可圈可点,能让历史爱好者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受益匪浅。当《百家讲坛》这道节目冷温之后,王立群担任起《中华诗词大赛》的嘉宾,看过几期节目,在他讲解有关历史典故知识时,脱口而出,娓娓道来,更胜其他嘉宾一筹,可见,其人历史知识功底扎实深厚。
于此,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二人各有所长,人亦各有所爱,何必较长短。让我们从二者身上汲取到自我所需的养分,何不乐哉?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