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在显示生活中,赫本都完成了完美的自我蜕变!
从下层卖花女蜕变到一个窈窕淑女需要什么?是华丽的首饰还是精致的服装?
奥黛丽赫本出演的《窈窕淑女》向我们证明了从卖花女到窈窕淑女的蜕变,它们差的是一个发音!
《窈窕淑女》改编自萧伯纳著名的戏剧著作《卖花女》,讲述了下层卖花女伊莉莎被语言学教授改造成优雅贵妇的故事。
影片中的经典歌曲、特写镜头以及风趣台词都是该片的几大亮点。当然,最让人痴迷的还是赫本那稳稳的女神颜值,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美貌。
影片的开头是一场瓢泼大雨,赫本扮演的卖花女伊莉莎登场,操着一口浓厚的口音,向贵族叫卖鲜花,却屡屡遭拒。
正是在这里,伊莉莎遇到了毒舌直男体质的希金斯教授,伊莉莎和这位语言学教授起了激烈的争执,教授怒而直言伊莉莎的口音使她一辈子只配做卖花女,而他却有能力使伊莉莎成为公爵夫人。
伊莉莎自然是不信,甚至被希金斯教授气出了鸽子叫,没错,就是鸽子叫,这时的赫本女神可谓是十分的接地气了。
在经历酗酒父亲的又一次要钱之后,伊莉莎想起了教授的话,下定了尝试的决心,找到了教授的住宅,请求他教她标准的皇室发音。
经过伊莉莎一番理直气壮的砍价之后,希金斯教以戏谑的态度接受了她的要求,但和友人皮克林打赌,如果让伊莉莎成功以贵妇人的身份出席两个月后将举办的大使游园会而不被人识破身份,那么皮克林将承担一切费用。
于是,伊莉莎蜕变之旅就此启程。
在改造的过程中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在伊莉莎学习的过程中,一句“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被奉为练发音的经典,只要伊莉莎学会这句话,那么她的发音纠正就算是成功了。
其中“H”的发音屡次难以改正,教授让伊莉莎对着火焰练习,一旦发音正确火苗就会上蹿。
在教授一番标准的示范下,火苗在空中优美的起舞,而伊莉莎的发音则仿若让火苗发了疯。经过几次实验,逐渐掌握的技巧的伊莉莎欣喜若狂,一时间忘了手上拿着稿子,仿若好奇宝宝一般离火苗越来越近——不出意外的,火点燃了纸……不得不说学习中的小马虎伊莉莎认真的样子实在是太美了。
生活不可避免的有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可我们必须学会跨越。
赫本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可在二战时期,家族受到迫害,食物极度匮乏,她只能以郁金香球茎充饥。
仅仅十几岁的她,经历着贫穷与饥饿,可残酷的环境并没有使她低下头颅,向生活认命。
她毅然加入芭蕾舞学院,在提升自我的同时通过表演为荷兰游击队进进行秘密募捐,甚至利用孩童身份多次为荷兰地下党传递情报。
坚韧、无畏、善良,这些品质为她的蜕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刚到教授的住宅,从来没洗过澡的伊莉莎对于那大大的浴缸充满恐惧,死活不愿意脱下衣服。
于是经过三个女佣“上下其手”地强行扒衣,伊莉莎爆出了惨绝人寰的猪叫声,嘶声力竭的叫喊声充斥着整个住宅——
在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斗争”之后,女佣们心有余悸地拿着伊莉莎的衣服,擦着额上的汗,下了楼。
漫长的人生之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新尝试,或成功,或失败,或完美,或遗憾,可也正是这些交织成了我们美好的一生。
赫本的蜕变不是一帆风顺的。
记得她初次试镜好莱坞时,谈起了自己学芭蕾的那段经历,她苦练多年,可是由于年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被告知难以成为一位一流的舞者。
而赫本并未因此而失望,毅然做出了另一次的选择——去表演。
在全新的领域,赫本默默付出,勇敢尝试。从出演短短三十分钟的《荷兰七课》到后来《罗马假日》一炮而红,赫本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终于用她独有的魅力征服了众人,被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
蜕变是有代价的,时间与努力,缺一不可。
当伊莉莎终于练会了那句话,教授和皮克林欣喜若狂,教授随即决定带伊莉莎参加赛马会,可教授忘记了,伊莉莎还没有学习优雅的用语习惯。
于是伊莉莎用着标准的发音,保持着优雅美貌的姿态,深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姑妈被猛灌烈酒治愈而却被谋杀的往事,可谓语惊四座。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赛马会上,伊莉莎对着自己押的马大喊:“加油,多佛。把你漂亮的大屁股抬高一点。”
此言一出,不负众望,吓倒了一个贵族太太,可与此同时,正是这样坦率可爱的伊莉莎,迷住了绅士希尔。
在爱情里,我们总想变的完美,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可是我们都忘记了,生活不仅仅是鲜花玫瑰,相识相爱,更是柴米油盐,相知相守。
赫本与她的初恋詹姆斯汉森,本已定下婚约,可是因为《罗马假日》大获成功,赫本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
两人聚少离多,终于在《吉吉》的首演仪式上,宣布了解除婚约。
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失败的婚姻,赫本终于遇到了他的灵魂伴侣罗伯特。
两人相识于朋友的书房,心灵相通使他们走在了一起,更走到了最后。
婚姻经历在赫本的一生中,无疑留下了苦痛与伤痕,可是也正是悲伤一次次磨砺着赫本,使她变得更加坚强而美丽。
在接下来的六周里,教授把所有的宴会礼仪教给了伊莉莎,不顾皮克林的劝阻,将伊莉莎带去了宴会。
光彩夺目的伊莉莎成功吸引了女王的目光,并且成为王子共舞的对象。
最惊心动魄的是,在宴会上出现了另一位语言学家,费尽心机地想要和伊莉莎攀谈,并最后斩钉截铁地判断伊莉莎是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公主。
这对于教授来说可谓是大获全胜,宴会毕,教授皮克林以及一干佣人兴高采烈庆功,却没有人关注角落里黯然的伊莉莎。
伊莉莎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赌注,认为教授教她温文尔雅的用语,却从来不用温文尔雅的态度对待她。于是伊莉莎在深夜里黯然出走。
面对伊莉莎的出走,教授嘴上说着伊莉莎的种种不好,行动上却匆匆穿好衣服跑去了母亲家寻求帮助,谁料却在母亲那里遇到了出走的伊莉莎。
都在气头上两个人又吵了一架,当伊莉莎表示要嫁给希尔之时,教授又惊又气,转身离开,却在回家途中不可抑制地想起了伊莉莎,终于发现伊莉莎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了他的生命。
“任何生物都是与生俱来而独一无二的,我们存在就有存在的价值,尝试一下展翅高飞,你会发现自己不是一只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不管是电影中的伊莉莎还是现实中的赫本,她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蜕变。
可唯一不同的是,电影里的伊莉莎一直有皮克林与希金斯相伴,她所需要改变的仅仅是一个口音。
可现实中的赫本的蜕变,需要的不仅仅是谈吐的得体,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困难的勇敢,对自我的坚守。
女神之所以为女神,除了姣好的容颜,柔美的身段,最重要的是她的修养与品质。
美人究会迟暮,可优雅永不落幕。
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奥黛丽·赫本的美是一种主流,但是在属于她的时代却是属于另类,而且非常的激进。她既不是西方传统古典美人,也不是典型的性感尤物,而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美,“完全迷人、愉快的流浪儿、会欺骗、淘气、令人消除戒心、敏感、诱惑、圣徒一般、婀娜多姿、天才…”1953年派拉蒙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位新星如此形容。
赫本以纤细、中性般的身材、瞪羚般大的眼睛登场,虽然在1950年代属于另类,但马上就掀起一股美的潮流及讨论。
事实上,赫本颠覆当时所有世人和媒体的审美,他们对她形容几乎到了词穷的地步,『时代』周刊(Time)直接一言以蔽之:“奥黛丽·赫本不适合任何陈词滥调,一切陈词滥调也不适合她。”
时尚界传奇设计师纪梵希(Givenchy)这样说:“奥黛丽有她个人独特的风格。她在个人的穿着上,穿出了优雅、流行与简单。她独树一帜的创造了属于她个人特色的‘赫本’风格”。
赫本的美,精髓并不单单在于五官的精致。赫本的美,空灵、清澈,这份美,是有灵魂的。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种穿越了时空的美丽吧。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