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东北话的魔性(东北话到底有多魔性)

你是怎样看待东北话的“魔性”?

本人湖北襄阳人,东北话“魔性”应该和我家乡话“魔气”相同。

2008年,我在深圳地铁黄贝岭车站修建时,(中铁隧道局五处)领班,当年我们工地有两个工班,由于主人副经理米峰(陕北延安)人,不深入调查,官潦主义把另一个班干错的事非要说是我这个班干的,一次二次我都忍了,第三次我的“魔气”就来了,到了晚上越想越不是滋味,就打电话给米峰,“米峰你个王八蛋,你让老子带班,老子就说老子年纪大啦,第一次老子不干,第二次你又说,老谢你啥事都干得好,一定能带好这个班”当时米峰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米峰就问我:“老谢,昨天晚上为什么骂我?”我也没加思考:老子就骂你了,老子早就不想在你这里干了!

就这样米峰和我都拿起扫地的扫帚干了起来,这就是我的“魔气”来了。

这就是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的忍耐是有底线的,从那以后就离开了中铁隧道局五处,开始了我漫长的二衬修补工作,直到现在。今年又来到中铁隧道局三处。

我个人认为,生活语言本质都是一样的,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就艺木语言来说,这是升华的场景,那要另当别论。在这里,我想用高雅歌曲与流行歌曲比喻。如果,硬要说东北话的”魔”性,升华了生活样“流行方言”的场景,契合了媚俗的心理与生活,大多了谈资与笑料,比喻“二人转”。相比之下,相声普通话,更觉文秀些。

普通话,仍然是最漂亮的,美的汉语与生活语言。虽然,我们有时声调不和调,说的不多不够准确,它是大众化的生动,生活口语,在任何场景,是不需要去刻薄升华的挑剔。尽显普通与自然的雅致与美感,生动,形象,最具魅力而不是“魔”性。

凡“魔”,意在诱惑。

当然,每一个地区,都有优秀方言俗语俚话。具地域的魅惑。但不是刻意的迷惑。

比喻,我们安徽安庆黄梅腔,也挺美的。

四川口语,也不错!(个人理解,不敢苟同。)

……

作为一名纯正的东北人,看到总结东北话的贴子或公号文,也会乐够呛。对于纯粹东北话带给全国人民的娱乐性,我感觉很自豪。

有些人觉得说东北话魔性是在黑东北话,我不大赞同,每一种地方语言都有自身的特色,这是地域属性使然。“乡音无改鬓毛衰”,能增进地方亲近感。有些地方话特别难懂,遇到同乡人会更有感触。据说江浙等地的土话,一个县一个样,邻近县都不一定听得懂。对于这样的地方语言,相信很难表现出它的魔力,更看不出来什么魔性了。

东北话不一样,除了个别地方语之外,东北话就是白话,中国人都听得懂。这是因为东北话是北方语言,发音纯正,而普通话就是在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成为了全国的通用语。

当然,东北话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些用法经过解读之后也就变得特别有趣。比如一个“整”字,很简单,却能用在不同的场合。

例如,看到别人有意外情况,可以问:“咋整的?”碰到好哥们想一起喝酒,就可以来一句:“整一口去呀?”这要不是东北人估计不太好理解。

东北话的魔性还体现在特别的话语比较有限,一经揭开神秘的面纱,全国人民就都知道了,从而感觉特别有趣。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冷,可以说成嘎嘎冷;

说喜欢,可说成稀罕;

说小气,可说成抠嗖;

说大方,可说成敞亮;

说谁傻,可以说虎了巴叽;

说谁不专注,可以说扬头二正;

等等。

细想,确实很有趣,我又想笑了。

不论你出于什么目的,炒东北话必须了解东北话在中国语言中的地位,如果这都不知道,参与炒作只能体现你无知。

在50年代,也就是建国之初,国家明文规定了普通话是官方语言,从此凡事官方用语言表述时完全是普通话。

什么是普通话,国家明文规范了普通话的标准,以东北话发言为基础,北京话发言为标准,就是普通话。

然而在实践中,官方语言采用的就是东北话,客观上形成了东北话就是普通话,变成了标准的官方语言。而定为标准话的北京话至今未被官方采用为官话。

如果说东北话被各地各民族接受,是因为东北话是官方语言,所有语言媒体播音,基本以官方语言为主,看电视听广播都要接触东北话,所以人们除了熟悉本地或本民族语言外,在熟悉的就是东北话了,不一定说的好,但基本都明白其中的意思,这也是非东北人对东北话上口快的愿因,不用浪费精力去学了。这就是五湖四海的人在一起喜欢用东北话也就是官话交流的愿因。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1068.html

(0)
上一篇 2023-02-05 12:20
下一篇 2023-02-05 12: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