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的儿子,他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
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他在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 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这就是为什么自先勇长期生活在台湾和美国,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原因。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
我最喜欢的,还是白先勇在昆曲方面的研究,对昆曲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昆曲是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调优雅,唱腔悠扬,唱词华丽,四百年来一直是昆曲传统经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热,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台骤然升温,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白先勇,为了昆曲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 白先勇说,”希望看过这些(昆曲)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 2012年11月,白先勇以他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获得“太极传统音乐奖”,该奖意在奖励白先生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昆曲传播方面所做的贡献。
早期的台湾文学里,白先勇是一杆旗。他的作品具有多种风格,多种题材,可谓“不拘一格”,其最大的特点是文字朴素,重心放在情节铺展上。
白先勇早期的作品,以文学意境来说,并没什么意境,因为他的文字特别直白,虽然也是白话与书面文字相结合,但十分简练,有些情况甚至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在写剧本大纲。
他早期、中早期的作品,重心全部放在铺展情节上,少有渲染,却常见啰嗦含糊,对主线剧情有很好的掌控能力,但是周遭环境的描述一般。
至中期后,文笔变得细腻,对世情的描写更加有内涵,渲染到位,但过于刻板严肃,因此也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给再大10岁的人看的。
个人对白先勇的风格并不是很喜欢,就因为实在是过于刻板严肃。从风格来说讲,这种“以冷笔写热情”的格调,苏伟贞要强于他,但是以营造地域色彩来说,他比苏伟贞、龙应台都强。
但是,这不是喜欢他的理由。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白先勇的风格偏淡寡严肃,料想自己至少50岁以前都不会有太大兴趣想去再读他的作品。
郑渊洁曾说过,文学奖就像痔疮……迟早都会得到。
若白先勇不是白崇禧之子……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1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