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
《万历十五年》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作品,被无数明粉儿奉为圣经。在之前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就对这本书极其推崇。
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是明粉们心中最喜爱的一本书,那么《万历十五年》就应该是明粉们心中最为神圣的一本书。当年明月告诉了我们明朝的样子长啥样,黄仁宇则是在告诉我们明朝的基因是什么。一个是相,一个是心。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对于世界来说,那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在出征大不列颠,新老海洋霸主即将发生更替。但对于古老的东方帝国而言,却是乏善可陈的一年,那是万历皇帝当政时期最为平淡的一年,全年四海升平,并无大事可叙……
但这表面的平淡,却发生了让历史学家不可忽视的若干事件,而黄仁宇先生更是以其中因果关系为历史重点,为我们成功开启了一场大历史之旅。
《万历十五年》中涉及到了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帝臣之间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的争乱,官宦之间的摩擦,毕竟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思想上难以做到完全的统一,正因如此,整个国家亦是在各方的制衡中逐渐沦为平庸,以至最后国家灭亡。
在这里没有脸谱、没有标签、不分左右、亦不分对错,有的只是对于历史的深刻剖析,以及黄仁宇先生多年研究的历史观感!
你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这本书,心理学,政治学,组织学,管理学,任何方面,你都能找到共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寥寥数语,轻描淡写之中,便将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之症结指出,这可不是一般的历史爱好者能做到的。
纵观全书,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他们每位人物都力图转变,却都陷入了一个怪圈——被文官集团钳制,以致整个王朝发展在万历十五年几近停滞。
书中还曾提到当时的社会依旧是农耕社会,即使有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立帝位,虽施行部分修补之法,却终因封建社会的局限导致阶级中的矛盾终于在日积月累中爆发,而当时西方国家俨然是进行了变革,一举超过了当时的泱泱大国—中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一面镜子,黄仁宇用它照出了明朝,照出了中国的二千年。
多的不说,万历十五年主打的大历史观对初入历史的人很有启发意义。他能用一个人身上的鲜活例子,向你阐发出存在了几千年的固有问题。比如用万历皇帝,展现出君主和官僚集团的矛盾。
对万历十五年着迷的高育良
君主与文官集团的冲突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君主被视为绝对权力和上天意志的代表,一切运行都要听命于君主的安排。
伴随历史的发展,君主的权力虽在不断集中,但也越来越受到来自日益成熟的文官集团的牵制,君主要维护他的权威,而文官集团也时刻显示着它的威力。
当二者的利益发生碰撞,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一些冲突,到了万历皇帝这里,在传统伦理道德已经严重束缚他个人自由的时候,这种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万历皇帝12岁时,收到多封来自文官集团中的某些官员对张居正的弹劾报告。张居正他的老师,又是当朝的首辅,万历皇帝自然不会听信这些报告,反将提交弹劾报告的人给予惩罚,这是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首次冲突。
万历皇帝像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再次收到来自文官集团对张居正的弹劾。张居正生前在某些方面损害了文官集团的大部分人的利益,因而文官集团的一些人便在此时开始对其进行清算:一方面攻击张居正言行不一,表面提倡节俭,暗地里却骄奢淫逸;另一方面又说张居正谋权篡位。不同于之前,万历皇帝在文官集团的压力之下,使得张居正最终被清算。
此后,他们又开始将攻击对象转向万历皇帝,指责皇帝骄奢懒惰,享乐至上等,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强迫纳入他们所设置的规范,而不让他的个性自由发展”“。
文官集团按照他们所尊崇的传统礼仪,要求万历皇帝必须参加各种仪式,皇帝稍有怠慢,他们便进行上奏,以祖宗之训来对皇帝进行指责,并要求皇帝遵从祖宗规制,参加礼仪。
万历皇帝时常无法抵御这种力量,当皇帝感觉到了厌倦与无助,他便开始不再出席一些礼仪,与“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渐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再如,在立太子一事上,万历皇帝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终因文官集团以不合伦常之道和祖宗之法,不能立幼废长为由而最终作罢。
此外,在用人方面,万历皇帝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起用人才,身边也没有任何可信赖之人;甚至于他去世后,都未能如愿和他最爱的郑贵妃合葬。
高育良因为此书被拉下水
这都与文官集团有着很大的关系文官集团内部的每个人,都有着“阴”“阳”两面,即自己隐蔽的私欲与公开的理想准则,皇帝也有着自己的利益,但很多时候,他们将这种正常的关系“扭曲成了皇帝与臣子在私利方面讨价还价的关系,可以满足自己的私利的人,就与其合作;不可以满足自己的私利的人,就分道扬镳”所以,君主在处理自己和文官集团的“阴”“阳”关系中,也就极容易导致与文官集团的冲突;再加上传统伦理道德、祖宗之法对他的人身束缚,他就会“无为而治”,或消极怠工,于是,国家机构不能得到正常或是有效的运转,封建王朝甚至于封建制度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能够以小见大的洞察历史,是《万历十五年》的特色所在,很多人阅读的并不是这一年的一些人,而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