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总觉得孔乙己很搞笑,那句‘’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道尽了他的迂腐。
长大了,步入了社会,再想想孔乙己,越发感觉他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时代弃儿,他一出生肯定不是这样的,是什么造就了以后的他,他为什么非要走科举这条路呢,他最后又是怎么没有成功走上这条路的呢?
科举制度,有很多的弊端,这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很好的体现,但是对于寒士来说,它也是当官发财,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一条希望的道路,因此无数士子前仆后继,有的甚至到白了头发还在努力。可以看到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可是到了晚清,面对内忧外患,科举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被废除了,因此出现了像孔乙己这样的成了完全无用武之地了。孔乙己的落魄,让我们深刻了解了科举制度八股文的弊端,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感叹。
孔乙己最印入脑海的就是,茴香豆茴字有六种写法,在别人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手指在酒碗沾着在桌面,洋洋得意的形态下,写出得意之作。对着小孩们说着没有了,囊中羞涩的书生气,死要面子活受罪。写的出神入化。
那种酸酸的味道,十足的模样,就好像站在你面前。对过去所谓的百无一处是书生极大讽刺。用尽了笔墨真是不惜一切,泼墨如水,但却是恰到好处,用的很入神。
至于后面,偷书为窃。我反而认为,有狡辩嫌疑,但最后那个背影,不输朱自清父亲的背影。
凄凉的人生暮年,科举制的受害者。社会也处处打击,特招人嫌。
连最后老妈子小孩都打击他,不能看了生怜。幸庆时代不同,否则,他也会看着你笑的。
鲁迅鞭挞了旧社会,但是抨击的制度,科举制度。
第一,首先我觉得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我们通过小伙计的眼睛就看到他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衬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条件拮据,又穿着长衫说明他虽然没有取得功名但又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和和劳苦大众混在一起。同时,每当他有钱时就排出8文铜钱,没钱了只是摸出4文铜钱。通过这些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在他没有取得功名以前,尽管快饿死了,他也不愿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去自食其力。
第二,但他又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欠酒店的钱,同时我们通过他给小孩子们分荤香豆并且说,多乎哉?不多也!我们不难发现他虽然迂腐,但他又是一个善良的人。
总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迂腐可笑,生活拮据,但又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又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又比较善良,因此他的结局必然是凄凉的死去。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掉了。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落第文人的夸张代表。
封建社会的教育宗旨是:读书为了升官,升官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古时候,多少文人穷其一生,劳其心智,奔徒在考试之路上。梦想着幻想着生官发才,出人头地,考上秀才考举人,考上举人考探花,考过探花考状元。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塑造的封建文人范进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相得益彰。范进一生仕途穷尽,受尽屠夫岳父的白眼,但是范进坚持不懈,終归考上举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由于自己长期的心力交瘁,接到皇榜就高兴疯了。孔乙己没有疯,失败的人生,悲惨的生活,仅只生不如死。我读过背过,没有一回笑过,每读一回,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心灵里总是幻影鲁迅先生泵出的“吃人”的血和泪。
鲁迅先生把浙江的孔乙己衣服穿在上海的孔乙己的身上,朦着北京的孔乙己的脸,把一个可悲可怜可恶的孔乙己,好逸恶劳死要面子的可恨的孔乙己,推到世界人民面前。
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冤魂确还在网络时代游荡!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