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外国作家的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由于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法,都可以找到本民族的文学传承和不同的文化基因,各自体现出来的风格迥异,也就很正常了。外国文学作品是通过翻译成中文,多少带有译者的理解和手法,不同的译者,就形成了不同的译本。

一个是美囯作家海明威。人们读海明威的作品,对其深意,不易理解。觉得读他的作品,冷冰冰的。读他的小说,会遇到一个“背景墙”,战争。只要努力翻过“背景墙”,就会有答案。小说《印第安营地》,讲的是妻子生孩子,痛叫不止,卧病在床的丈夫,听到妻子一声接一声凄厉的喊叫声,让男人忍受不了,结果自杀身亡。

当理解了海明威的经历后,慬得他的硬汉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硬汉,硬汉的忍受力也有达到极限的时候,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他看来,自杀是一种不怕被困难打败的行为。海明威在经历了诸多痛苦后,开枪自杀,用另一种方式保持了硬汉形象。

在《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里,妻子蔑视丈夫的怯懦,丈夫为了尊严,要雪耻。打猎时,他不顾危险冲向野牛,没有开枪,想显示自己是一条汉子。这时,妻子开枪,没有打中野牛,打中了丈夫。从这点着,他依然是个勇者的形象,击败他的不是野牛,是自己的妻子。就像《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没有得到鱼,依然是条汉子,实现了自己的信念,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打败。明白了海明威的思想,经历,就有了进入其内心的钥匙。

二是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其《等待野蛮人》,这部作品颠覆了我们的阅读经验,没有历史年代、故事发生地,却寓意深刻。小说讲述的故事和人物,总让人联想到南非种族冲突和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生的血腥暴力,甚至恐怖主义以及其它毛骨悚然的事件。这些场景,都可能是我们阅读中慢慢的扯着我们的审美经验中的具体事例。寓意深刻的折射出了当今文明受到挑战,野蛮和文明被人颠倒。当你了解了南非的社会矛盾和种族冲突后,对《耻》的理解就不会逗留在表面上,会感受到作品深刻的感染力。

总之,阅读外国文学作品,除了要去解剖作品本身,还应尽可能多的去了解作家的经历,审美取向等,那样对作品的理解和文学营养的吸收,就能受益更多。

外国作家的作品比较写实,心里描写比较多,直指人的灵魂。外国经典中的人物都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一点,是中国的许多小说望尘莫及。以《悲惨世界》为例,读这部小说的时候,里头的许多地名,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小说中对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那场战役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通过对主人公冉阿让的命运的勾勒,揭露了当时的法国的社会现实:貌似公平的社会却毫无公平可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残酷冷漠。但作者并没有让人对这个社会彻底绝望,而是在漆黑的世界里漏出一丝光亮来。冉阿让为了饿得嗷嗷叫的外甥偷了几个苹果,被投入监狱,又因为一次又一次的逃跑,结果被关押了漫长的十九年。出狱后他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歧视和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所幸的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他。教主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也一并送给,还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教主令人震撼的举动,重新燃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1499.html

(0)
上一篇 2023-02-06 12:20
下一篇 2023-02-06 12: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