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为什么会成为新四军中唯一的元帅,这是由他的革命资历;在新四军中的地位;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所决定的。
陈毅能成为元帅,是实至名归。
陈毅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加入中共产党。
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书记,1927年7月参加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第六军政治委员;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22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被称为井冈山的三巨头。这个期间,林彪、罗荣桓、粟裕、陈伯均、陈士渠等一大批著名将领都是陈毅的下级。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阶段):陈毅任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
其麾下有张云逸、粟裕二位大将;傅秋涛、叶飞、张爱萍、刘震、韦国清、洪学智、赖传珠、钟期光、贺炳炎9位上将,还有中途调离的上将陈士渠、宋时轮、唐亮等。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孟良崮等重大的战役中,粟裕指挥许世友这样的骄兵悍将,有时还是有点难度的。这些极有个性的将领,因为不能领会上级的作战意图。有时会闹情绪,甚至有点不听招呼的情况,都是由陈毅亲自出面才能摆平。这说明陈毅在我军中具有崇高的威望。
陈毅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杰出代表。
1935年,如果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不当判徒,他会成为新四军的主要军事干部。他会成为元帅吗?不可能。龚楚缺乏理想信念,革命意志不坚定,容易患得患失,他有可能是上将,最多是大将。
尽管饶漱石、刘少奇也先后担任过新四军政委,但是他们更多的工作经历,还是在地方。再说他们是党政干部,不是军事干部,所以都与元帅无缘。
这就是陈毅能成为新四军唯一元帅的缘由。
众所周之,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主要是抗战时期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并且在1955年时获得授衔的高级将领,一般都有新四军或八路军的经历和背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开国元帅中,有八路军经历和背景的占九个,新四军却只出了一个陈毅元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能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是对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资历、功绩等的肯定。也就是说,这并不意味着八路军出了九个元帅,新四军也得出九个元帅,这又不是在搞山头派系的平衡。
况且在我军历史上,新四军其实本身就要比八路军低一个档次级别。说白了,新四军虽然说是一个军,其实各方面都只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师。而在1955年大授衔时,八路军的一个师,其实也就出那么一两个元帅。那么对比之下,新四军出一个元帅其实也很正常。
而在新四军中,能达到或符合这一要求的高级将领,总共有七人。分别是首任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实际负责人),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政委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副军长罗炳辉。
其中叶挺、项英和罗炳辉三人,在大授衔时已经牺牲或病逝,肯定不能参加授衔;而刘少奇和饶漱石二人已经离开军队在地方上工作,按规定也没有参加当时的授衔。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有新四军背景的这七个人中,只有陈毅和张云逸参加了我军的大授衔,当然最后只有陈毅一人获得了元帅军衔。
而至于张云逸为什么没能获得元帅军衔呢?这其实主要跟他在解放战争爆发后的经历、功绩等有关。在解放战争初期,张云逸虽然也担任过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但时间短,并且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之后就到后方去工作了,远比不上后来的副司令员粟裕。而且张云逸也不是大授衔时的中央军委委员,说白了,不是当时全军的主要领导人,因此才没能获得元帅军衔。
不过,张云逸在我军的创建和发展中有着卓越的功勋,而且资历极高。因此,在我军大授衔时,他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享受元帅军衔待遇。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