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的这朵鲜花正在使你毁灭。”
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乡村医生》中将一名患者身上溃烂生蛆的伤口比做“玫瑰红色”的鲜花,这种极富象征意味的比喻,曾经让我们的一大群作家尤其是先锋作家着迷!
说卡夫卡的作品难读,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一是,卡夫卡是现代派作家。我们读惯了传统文学,突然面对完全不同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充满了隐喻、象征的写法,而不再是以往的以情节、人物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接受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二是,卡夫卡是个哲学家式的作家。他的作品与传统文学的主题不同。传统文学要么歌颂、要么批判,要么追求审美,要么创造趣味,总体上就是“抑恶扬善”。但是卡夫卡的主题不是这样,他试图探究的是“本质”——世界的和人类的本质、因充满了悖论而荒诞的本质!使得他的作品有了哲学的深度,造成了我们理解的难度;
三是,卡夫卡的文字完全摒弃了“美文”写法,句子是干巴巴而又絮絮叨叨的,绝少感情波动。比如小说《判决》中,男主被父亲判处投河自尽,男主就走到桥上,悬空抓住栏杆,接下来这样写道“像一个优秀体操运动员,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父母曾因他有此特长而引为自豪”,然后他松手落入河中。这样的文字显然超出了我们习惯的预期。
卡夫卡令人难以接受,但一旦理解了,就会感受到他的力量。国外有位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家,曾经长期抨击卡夫卡的作品,但到了晚年他说,他发现卡夫卡其实是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从而推翻了自己长期以来的评价,完全接受了卡夫卡。
卡夫卡影响了我们国内的一大批作家,比如,女作家残雪,至今在沿着卡夫卡开辟的道路笔耕不辍地前进。她如此描述自己的文字:我在写作时,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句子都摆脱陈腐的“现实”的羁绊,插入核心地带。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欧洲知名小说家,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作品较为晦涩,有人会认为难读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人是时代造就的产物。由于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即奥匈帝国分崩离析之际,在乱世的环境下,作家所从生活中汲取的情感往往更为复杂,因此卡夫卡会在作品凸显变形荒诞的形象与孤独而绝望的笔法。从原生家庭的塑造,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卡夫卡形成了敏感忧郁的性格。于落笔之处,尽显悲观灰暗的情感底色。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卡夫卡却说: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故于小说之中,卡夫卡用暗喻、用伏笔去表达生活的陌生与孤独,呈现出强烈的不确定性,在阅读之时会增加障碍。使传统文学的阅读习惯,在这里会感受到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差异化。
其次,作为外文作品,其表达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尤其是卡夫卡这种特殊的表现主义作品,对译本更是提出了重大挑战。根据笔者研究比对,故以为叶廷芳老先生的译本为最佳。当然,能够学习德语,原文阅读则更为上策。
卡夫卡的作品主要描写了社会生活中人的异化,通过非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淡化情节,是丰富文学阅读、感悟小说写作的佳作。
他的作品确实是晦涩难懂,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每位读者在读卡夫卡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理解、认识、联想,但我们希望读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绘的迷惘中。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