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

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其实这样跨时空的去谈论古人对古人的评价是很片面的,毕竟历史掩盖了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仅仅是从那只言片语中去概括一个人的思想、功过都不严谨,但爱好历史的人总是想要去深入的了解。司马迁、霍去病都是汉朝的传奇人物,甚至两人近乎于神话了,但在宋朝文人黄震对于太史公的记载霍去病所写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评价如下: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

可见自古至今就有司马迁对霍去病评价不高的观点存在,司马迁笔下的霍去病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漏洞和不解之谜呢?

(图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社会背景的文武之别

文和武之间原本是相辅相成,文治国武护国,但二者有的时候并没有区分的那么的明白,势必会导致权力的分配不够明确,对于权力斗争激烈的朝堂上,为了争夺更大的利益和地位,所以文、武之间很容易就成为对立的群体,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更可能会激化这种文物之间的矛盾。司马迁早年时候是跟着孔安国、董仲舒这样的大儒学习的,尽管司马迁的祖辈也是秦国的大将司马错,但此时距离司马错的时代也过去了百多年的时光,司马迁的司马谈开始就已经是太史,所以司马迁这将门的气氛应该已经是没有了,他转向到文这一面很合乎常理。在那样的社会气氛之下,在武将面前有一些文人的优越感也是很符合常理的。当然司马迁对武将的评价好像有并不是一面倒,常有败绩的飞将军李广的列传中反而处处透露出司马迁对其的赞誉,文武之分应该只是导致司马迁对霍去病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司马迁好像也是个“愤青”

用愤青形容司马迁并没有一丝的不敬,看历史记载应该是很符合司马迁的人物形象的。司马迁不仅仅对霍去病评价不高,甚至对汉武帝都大有贬词,甚至《三国志》中记载,汉武帝曾翻查了司马迁写的《今上本纪第十二》(今上就是当今皇上,即汉武帝)后,觉得司马迁的记载是在故意贬损自己,还命人把书简上的字削去。司马迁会不会真的有贬低汉武帝的记载呢?估计还真的可能有,据记载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去泰山封禅的时候,禁止儒师进注公祭(可以理解为主持人)而是找了术士进注公祭,所以气得司马迁的父亲当时的太史司马谈积怨而死。或许现在我们很难理解因为失去一次主持获得机会气死是多么的可笑,但也恰恰反映了当时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斗有多激烈。司马谈的死多多少少也和汉武帝有关系,如果司马迁偏激一点完全把大部分的责任怪到汉武帝身上,但又奈何不了汉武帝,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一些错误放大一些也不无可能,我还是坚信只要是人生产创建的东西就会带入个人的主观意识,只是主观、客观各占的比例问题而已。

(图片:《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为什么“愤”霍去病?

除了文、武之分以外,霍去病还有什么值得司马迁“愤”的呢?原因应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公嫉恶如仇,反对外戚势力。其实汉武帝亲政前经历的是窦太后干涉朝政的时期,窦太后的两个弟弟自小就被人贩子贩卖,是在窦太后成为皇后才和他两相认。当时的大臣们就用汉高祖的皇后吕雉为先例,安排了德行(其实就是儒系的人)去教导还年幼的窦氏兄弟。即使窦太后在汉武帝幼年的时候也干涉朝廷,但她的外戚还好,只是也不难看出当时文人们对皇室外戚的忌惮,而霍去病的舅舅是当时掌管了兵权的将军,她姨是正受宠的卫子夫,这样一个已经成型的势力圈文人怎么能不想方法压制,而司马迁在卫、霍的列传中也是重点的说明了。

(图片:影视剧《卫子夫》卫子夫形象)

2、为了跟汉武帝唱反调,而私人方面的原因也很明显,司马迁因为他父亲的事情,连汉武帝的错误都敢如实的写甚至放大的写,那作为汉武帝捧红的霍去病甚至卫青怎么能不被他贬呢。而且正好可以跟汉武帝唱唱反调,让汉武帝不痛快,来缓解司马谈之死积累的怨念。

(图片:影视剧《卫子夫》汉武帝形象)

除了反抗外戚之外或许就是和宋人黄震说的一样,看卫霍的列传需要和李广的一起看,司马迁对李广评价那么的高,虽然没有直接写如何如何,但字里行间都透漏他对李广的欣赏,其中缘由猜测两人是故交。前文提到司马迁九世祖是秦国的大将,而李广的先祖李信同样也是秦国的大将,两家会不会是世交呢?司马迁和祖先司马错虽然已经隔了九代,但两者之间不过是相差百年,而且司马错的后人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都有入仕的经历,而李广的先祖李信在公元前221年还参与了灭齐之战,到李广出生的公元前184年也才四十多年,两人见过面也不一定,那司马家和李家是世交的可能也是存在的。还有一点就是司马迁在李广、李敢死后,仍然举荐了李广之孙李陵,并在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时,为他辩护,当时可是朝廷上的大臣都认为李陵叛降了,唯独司马迁替他说话,要说只是因为欣赏李广就这样做,分量还不够。司马迁也就是因此而再次惹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诋毁他的宠姬李夫人哥哥李广利,李广利正是李陵战败这次战役的主帅,也再次的看出了汉武帝对外戚的宠信,司马迁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受腐刑,也叫宫刑。

3、都为外戚所害,感同身受,外戚一直充斥在汉武帝执政期间,司马迁深受其害,而飞将军李广同样如此。要说飞将军没有能力,我个人是不太相信,能在边境时候让匈奴避其锋芒,不叩边境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但因为不是汉武帝的原创班子,汉武帝为了亲政反抗窦太后而组建自己的班子,他早期扶持重用卫青、霍去病正是如此,盘子就那么大,装了卫青和霍去病,李广空有能力也无立足之地,几次成为背锅侠,司马迁和他应该很能起共鸣,褒李贬霍就显得很合理了。

霍去病真的是被神话的

无论司马迁带入了多少个人主观情绪,但对于事件的记载我相信还是可靠的,司马迁记载霍去病有纨绔之气,而是统兵的时候还不爱惜士兵,甚至士兵饿肚子他还在军中玩乐,因为李敢触犯了他舅舅卫青,而且他舅舅都放弃追究了,他反而在打猎的时候射杀李敢。说这些例子并不是说霍去病有多么的不堪,只是我认为他没有那么传奇,可以想象一下从小出身卑微,靠着舅舅、姨妈的裙带关系被皇帝喜欢,少年起就身居高位,这种环境下成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怎么能不飘?说一个可能会招骂的观点“如果没有维卫子夫,如果不是汉武帝正好重用外戚,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李广和霍去病之间绝对有成就的会是李广”,因此我非常认同司马迁对霍去病这种程度的评价。


参考文献:《史记》《三国志》《史记评林》

因为司马迁的阶级成份是道家贵族,而霍去病的阶级成份是儒家平民。

《史记》为什么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因为司马迁是道家贵族史官,他是可以成为“帝师”的存在,而后世的史官,基本属于儒家平民史官,他们的身份已经变为了“天子门生”。

司马迁欣赏的英雄,应该是那种把皇帝礼仪上尊奉,处事则不以为然的人,而霍去病及卫青,司马迁是把他们归为“佞臣”的,即能力出众,却只知道以帝王为唯一行动指南的臣子。

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夫不正,妻可改嫁。

这是儒家平民在道家贵族那里传承的基本准则,就是“三纲”原则的例外情况,司马迁坚持这个例外准则为李陵据理力争,却被儒家帝王汉武帝处以了腐刑。

同样,他可以不管汉武帝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的宠爱,将其归为“佞臣”,仍然是为了坚持道家贵族史观,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没有这点坚持,《史记》也不会成为道家史官的绝唱!

要知道,以前的道家史官,老子是“帝师”,秦王朝其助手御史大夫也是国家“三公”之一,可以与帝王“坐而论道”的角色。

霍去病再优秀,在司马迁这个道家贵族史官看来,还是有不小的毛病的。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2064.html

(0)
上一篇 2023-02-07 16:00
下一篇 2023-02-07 16: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