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悲壮
1937年,淞沪会战,郭汝瑰作为参谋长带十四师8000人在前线浴血奋战。
打了几天以后部队伤亡惨重,军长担心他守不住,就派人去问他是否需要援军。
郭汝瑰回了一封信,前半段汇报了军事情况,后半段写道: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
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
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
2.最感人
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周恩来遗言”——
杭州文艺青年李君旭撰写的周恩来遗言,虽然子虚乌有,但不胫而走,流传甚广,气势如虹,最为悲壮。
1976年,农历丙辰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陨石降落、天崩地裂、伟人离世、四五运动、十月胜利等等。
在四五运动中,民间影响较大事件之一,便是“周恩来遗言”:
“我在手术以后,病情虽有短期的稳定,但自下半年开始,癌症逐步扩散,虽然身体感觉还好,但离见马克思的日子确实不太远了,我想有必要……汇报一下近来的一些想法”。
遗言首先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患病期间,主席对我亲切关怀,使我十分激动,主席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有主席为我们的党和国家掌舵,是全国人民的莫大幸运,也是我莫大的欣慰。这些日子以来,主席在遵义会议期间和我谈话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百感交集。不能再为主席分担工作,我十分难过,为了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主席要注意保重身体。”
“四人帮”不学无术,阴谋诡计,祸国殃民,但又由于当时形势所迫,无法正面揭露,所以,采用“遗言”隐喻的方式,告诉世人王是一个水平低、能力弱的小混混,具有劣根性,如果不学习、不努力、不改过,将被淘汰:
“洪文几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解决问题上,提高都很快,对此我极为高兴……洪文今后要多抓全面性的工作,处理事情要果断,不能优柔寡断,要为党多做工作,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狩猎和游游山玩水上……。”
在文中用大量篇幅和浓墨重彩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业:
“朱德同志和叶剑英同志年纪已高,要注意锻炼身体,当好主席的助手和参谋,具体分工是可以摆脱的,但你们所处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非常关键,需要认识到这些……”
“遗言”中,用了大量篇幅歌颂邓小平知难而上、敢于挑战、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工作有魄力。具体阐述了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工作的成效,用具体事实说明邓小平工作出色,有能力、有魄力:
“今年以来,邓小平几方面工作都很好,特别是贯彻主席的三项指示,搞得比较坚决,这充分证明主席的决定是正确的,要保持那么一股劲,要多请示主席,多关心同志,多承担责任,提口号要注意,要考虑到长远的影响,今后小平同志的压力将更大,只要路线正确,什么困难都会克服。”
“遗言”最后以临终嘱托的方式,回忆一生的革命生涯:从投身革命,历经南昌起义、万里长征,到开国大典和提出四个现代化等等,最后用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口吻嘱托:
“同志们,长期的病假使我有可能回顾自己所走的道路,在这曲折的道路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我们前头倒下去的先烈…”
“和同志们临别前,我请求三点:第一,把我的病情发展概况,每天以简报或广播的形式发布一次,告诉全国人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第二,主席岁数大了,追悼会不要参加,请小平读悼词;第三,追悼会从简,骨灰不必保留,撒入大海。”
这份根本不存在的遗言,用特殊的方式,声讨“四人帮”,拥护邓小平,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短短几天时间,全国到处都传抄,仅在安徽省第一次收缴六千九百三十五份,第二次收缴三千零二十八份,全国印刷、手抄本达到数亿份。
综合各种报道和信息记载,临终前周恩来确实没有留下什么遗言。23岁的热血青年李君旭,在1976年2月5日,为了反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经过缜密思考和巧妙的构思,创作了“遗言”文艺作品,用这种特殊形式投入到伟大的四五运动中,十分有意义。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2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