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飞伯劳西飞燕,不及黄泉无相见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果由某个失恋的人向对方抛出,那恨恨的样子还是很有型的,那意思就是:这辈子我再也不要看到你(白话说出来那气势还是差了点)!够绝了吧?不过这句话的最早出处和风月其实没一点关系,乃是几千年前一位郑国君主对其母说的。别说,当年的郑庄公说这话时还真有点愤青的味道。
《左传》,郑武公夫人姜氏当年生庄公时难产,所以一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姜氏想立小儿子为君主,可是他的丈夫武公不同意。及至庄公继位,姜氏就一意帮着小儿子讨封地,最后发展成和共叔段一起阴谋造反,想要推翻庄公。做母亲的做到这份上,也难怪大儿子有怨气了。庄公在打败共叔段后,就把其母安置到了城颖,并且当面发下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想而知,庄公很快就后悔了。 后悔归后悔,这话已经说出去了,收不回来了。不要说他是一国之君,按古人之重誓,就是普通人我想也拉不下脸回头去讨好对方。
后来就有个叫颖考叔的孝子给庄公出主意,他对庄公说:“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呢?如果挖地,一直挖到有泉水之处,然后在隧道里面和母亲相见,那有谁敢说这不是在‘黄泉相见’呢?”后来故事的发展,我想也不用说了,自然是母子和好如初了。这里既有古人的智慧(说狡猾也行),也不得不说有文言的功劳。说到文言,还是忍不住想补充一点母子“黄泉相见”的场面细节。左传里是这么写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读公与其母的入隧及出隧诗,是不是带点让人动容的成人的天真呢?
《不及黄泉无相见》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春秋“左传”《公元前575年》,郑国国君郑庄公姬寤生之口。相传郑武公名“姬掘突”与姜氏生子姬寤生,因为出生时难产,所以姜氏不喜欢他,而是宠爱他的弟弟叔段,劝说丈夫立叔段为太子,把皇位传给叔段,但是郑武公还是立了长子寤生为太子,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姬寤生”继位,成为郑国第三任国君,成为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后来叔段在封地起兵造反,其母武姜氏做内应,郑庄公平叛成功后,对于母亲的行为非常生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与她相见》,过了一些时日,庄公很想念母亲,后悔自已说的活,皇帝金口玉言,又不能违背了先前的誓言,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考叔对他说,挖条地道到有泉处,你们母子可以见面了,后来《不及黄泉无相见》就成了典故。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