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找使自己明心见性的真谛。
从小到大我们不断的在学习各种知识。为达到所谓的成功,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量。随着大量的知识充塞在我们的头脑当中,我们在辨析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形成了所谓的思想、思维,往往就是这些思维和思想阻碍了真实的自我。
思维或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创造力,可以产生处理问题的灵感,但是我们知道,每天都在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就会不停的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这样层层叠叠,使我们整个身心塞得满满,解决现实问题或者获得在现实当中的成功,只会给我们带来短时期的所谓的快乐,紧接着就要马上投入下一个问题解决之中。这就是生活的身心俱疲。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心理医生,还有许多什么心灵大师,灵性大师,这个波切,那个高僧都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了。
现在所时兴的一些方式,比如说冥想、坐禅,烧香、念经、祈祷这些修行方式都是为了其目的都是离苦得乐!发现生命真正的意义,循归本体,即开悟。
开悟的几种表现方面
第一个方面,开悟的人懂得运用“简法”。
由繁至简,越简单越清晰。
就像现在提倡的极简主义一样,把房间里不需要的东西通通清除,会带给我们好的心情。
把头脑中,繁杂的思维和思想清出去,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完全没有任何执念。
执念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当执着的时候会有怨念,唯有放下执着,才会自在。哲学上的定义是,一个人过分专注于某事,某物,长时间沦陷于某种情绪,这一情结就会成为有形,将之束缚。
比如,我们执念是总盯着领导的脸色,领导高兴呢你就感觉轻松,领导生气,你就感觉紧张。领导的脸色成了你心情的晴雨表。这一定会形成压力,同时给自己带来紧张和 痛苦,若没有执念,你不去关注这些的表面,我管你是喜还是怒,我做好我自己本职就好。别认为开悟是大德,高僧才可以做到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每个人都自带佛性的,普通人也是可以开悟的。
第二个方面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
身在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身上,也只有身心合一的才能做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从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事,他的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任何应该做的事,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可以真正的做到活在当下。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第三个方面,开悟的人不会盲目崇拜
开悟的人既不会搞个人崇拜,也不会盲目的崇拜任何人和任何事。
现在许多自诩为大师,高人,为别人指点迷津,脱离苦海。我们不能说这里没有开悟的人,但是大多数不过就是乌烟瘴气,邪门歪道,故弄玄虚。何以知之?就搞个人崇拜,这一条便知之。若加之对钱物的贪婪;对权贵的谄媚,那就不是魔,即是妖了。
真正开悟的人以觉悟为本,不被妄想所束缚。外缘的热闹不归于本体。本体清静无为。与天地精神往来。生命的光亮会自然而然的照亮别人与自己,内心以彰,何谈外累。
结束语。
别以为开悟都是什么大德高僧。才可以做到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自带佛性的。普通人也是可以开悟的,活在当下。
一般我们说开悟,这个概念来自于F.O家。
PS:说多了,审核不过,简单说一下,有些内容自己搜吧。
第一,悟有深浅大小,一般F.O家“开悟”指禅宗、净土宗的悟道三关的初关,即“见道位”。
第二,开悟与否,悟的是否对,是有标准可验证的,这在《宗镜录》中有十个问题可以验证。
第一点:悟有大小深浅,与你参的疑Qin.g大小有关系。这个Yu.an音老人讲过,也可以搜一下。
如果只是参某个问题、知识点,多日思考而得解,豁然开朗,或者刷新了三观,也是悟。但是一般不管这个叫开悟。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一朝顿悟,明月清风,清风明月,又有谁悟了。
按禅宗、净土宗这就是初关。一般F.O家指开悟,就指这个,“见道位”,开始悟道了。
(注意,这个“见道”不是纯理悟,而是有所体会,如果只是智慧所得,那个离“见道”还差一层,也就是要有所体悟才是“见道“。南师讲过这个,可以搜一下。
佛所说法,来自F.O的实践,是F.O真实的感受。所以F.O讲的是证悟,体悟。
F.O传授的知识,是舟,是指月之指。
若是纯理悟,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变成有原则来坚守,就会禁锢思想的自由,这就是我执我见,需靠体悟来解决。)
这个只是初关。离大彻大悟的觉悟还远,但已经在道上了。所谓悟后起修,见道之后的实修才叫做修道,所以第二关也叫“修道位”,以前的修行只是修资粮位。
民国时期,非常崇拜王阳明的蒋中正,于重庆向虚云法师请法之余,曾当面请教虚云老对“阳明学说”的看法。
从虚云老的开示可知,就连王阳明所谓的“悟道”,只是看见了“回家的路”(见道位),离家中稳坐(登堂入室,证道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年六祖慧能于五祖座下悟道后,混迹猎人队伍中对境炼心“保任”十几载,才“居家稳坐”,方觉机缘成熟后开始出来弘法利生的。
第二点,是否开悟,F.O家是有标准的,非是自己说说就算。自己搜一下南师的《宗镜录略讲》,大家可以自己参详。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