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们当前的生活状况而言,我认为庄子的“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这两句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这个话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如果真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齐物论》是绝对越不过去的。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这句话的起因,来自《齐物论》中庄子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他在文中提出疑问说“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这里的“芒”,是指茫然、迷惑、不知所措、稀里糊涂等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人生一世,必须要这么稀里糊涂的活着吗?我活得这么迷茫,那到底有没有人能活得明明白白呢?
围绕,庄子展开了一系列的思考,并一连提出了四个疑问,他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这里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真理,他的意思是说:
一、真理到底隐藏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人们都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别人?
二、我们的语言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人们都觉得只有自己说的对,而别人都是错的?
三、真理为什么不能清晰的显现出来,让我们好好的认清它从而达成共识?
四、语言倒是可以清清楚楚的讲出来,但又为什么总是不能相互认可呢?
不要觉得这只是两千多年前的问题,其实这些疑惑,一直都伴随着我们,从来就没有从我们身边消散过,所以庄子在这里就替我们提了出来,答案就是一开始我们提到的那句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隐于小成”,意思就是大道往往会被小小的成就所淹没,“言隐于荣华”,意思是真实的观点往往会被华丽的词藻掩盖。
稍微回想一下我们就能发现,现实中这两种情况是再常见不过了,最近几年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强调“不忘初心”?就是为了避免“道隐于小成”,我们往往是刚刚取得了一些成绩,就开始飘飘然了,这一飘不要紧,初心忘了,停步不前了,和我们的最终目标也就永别了。
还有就是,明明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但却不愿承认,而是用一些鸡汤类的华丽言词来掩盖自己的过失,或者是明明不懂的一些东西,但又不愿意露怯,所以就不懂装懂的拼凑一些华而不实的的空泛语言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这种情况,恐怕在我们身边更常见。
要想顺利达到最终目标,我们就不能留恋路边的风景,所谓“梁园虽好,终非故乡。”如果我们满足于阶段性的成果,并被它们牵制住的话,那就不可能取得最终的圆满。这就是庄子“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这两句话给我们的启示!
庄子说,不被上帝祝福的爱情,赶紧一拍两散各自生欢!
什么?庄子说过这么绝情的话?
是的!庄子就是这么“绝情”!这个源自于庄子的价值观。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仅次于老子的哲学家,在哲学的江湖上,绝对是个现象级的存在。
我们知道,道家哲学是冷静的,是内守的,是清静无为的,是反对物质的奴役和精神的奴役的,是离群索居的,是不问世事的。基本上我们俗世的那些情感,比如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对醉生梦死的生活的追求,对红尘中滚滚的欲望,基本采取的是反对的态度。
这是因为,庄子认为,那些东西都是我们的枷锁,虽然看起来是黄金铸就,但黄金铸就的翅膀,注定飞不上天空。人生而不自由,但是我们的精神需要自由,要实现自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那就要摆脱一切的束缚,取消有所待,实现无所待,这样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爱情,绝对是我们人生的枷锁。我们常常为情所困,我们一哭二跳三上吊,我们痛不欲生,我们魂断蓝桥,还不是为了爱情。但是生活中的山盟海誓靠谱吗?靠谱的是传说,不靠谱才是现实。
庄子说了一句话,可以给那些不被上帝祝福的恋人们,一些忠告。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庄子说两条鱼在一条小沟里,快要渴死了,只好嘴对嘴吹起互相活命,既然如此,还不如游进大海,谁也不认识谁,享受人生的孤独呢!虽然人生孤独,但是报酬是自由,是不再受到谁的限制,是一辈子的清欢!
与其一起痛苦,不如相忘于江湖!~
从人类发展的本质上来看,爱情其实是基因的战争。男人们撒向人间都是爱,到处播撒种子;女人生孩子影响安全和健康,所以总是宁缺勿滥,找到最好的播种机撒下最好的种子。基因的战争伴随着人类的始终。爱情也是如此,是一场看似玫瑰色其实比黄昏还要血色的战争。当爱情已经老去,我们发现,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无休止的猜忌争吵,没完没了的柴米油盐,当两个人不再相拥而卧时,当两个人无话可说时,其实不必等到好莱坞电影《史密斯夫妇》那样以命相搏。“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以维持生存,只为了保住生命,与其这样,两条鱼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却。与其一起痛苦,不如各自飞翔。我向北,你向南,若心里仍有惦念,就在秋日的长空中,留一声雁鸣吧,从此你在衡阳这里,我在衡阳那里。今生不再相见,但祝愿彼此安好。
总之,一拍两散一别两宽!那就自由了!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