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恒道”,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万物均为“道”所生;“道”创生万物,为万物之母,但它自己却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古人的技术条件下,对普通人来说“道”无形无象,在古代只有能够达观内视的修行者才能够体“道”。
道是万物万事的本源,是万物在世界和宇宙萌发生长衰亡的第一法则,是孔子认为的形而上的存在,是道家认为的先天一炁之化,是命理家认为天髓所滴者,是佛家的因缘,是神功所能妙者,是玄之又玄所能眇者,是天地之根。能够兼容花草林木,鸟兽鱼虫,庄稼牲畜;能够兼容自然,地理,天象,气象,物候;能够兼容农耕,医药,音乐,礼仪,人文,教化;能够兼容伏羲的八卦,连山,归藏,黄帝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文王的周易。
“道”不是什么规律,不是什么抽象的“理”,而是“具体的存在”。并且,“道”也不是什么“具体器物存在”之外的另外存在。“道”是存在,是无所不在的。“道”的存在与具体器物的存在并非二体,并非有异,又并非无异。但是道不是永恒的存在于具体器物,当器物的生命周期完结,成就器物的这个道就离他而去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既不是抽象的“规律”,也不是生命体之外的“另在”,道确实是生命体最真实的具体的存在,是不离生命体存在的。我们所说的生命体,是有生命现象的存在,是活的存在,必须能够现象,象必须是变化不断的,诸行无恒,是人可以体察的。生命体的现象必有有限对立的突破,所以必有变化,否则不能成为生命体明了的现象,不能成为可以辨识的现象。所以,中国古代的群经之首“易”,讲的就是生命体的“变化”,卦爻表达的是生命体的真情、真象。
”道”造就了万物,是生命源泉的存在。任何生命体都是有限的存在,都是因果条件的存在,都是符合性、理的存在,“道可道”。而“道”是自在的,道化又是有限的存在,受环境制约,“道法自然”而“非恒道”。
张伯端在《悟真篇》里说“道是虚无生一炁,便是一炁产阴阳,阴(卵子)阳(精子)再合成三体(受精卵),三体重生(结胎出生)万物昌”。滴天髓讲的三元,道藏讲的三元,道家的三清,应该是精子、卵子、受精卵。它们都有生殖遗传信息,是造就生命体的性状根本原因。
天之所赋者,应该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生殖遗传信息。性元即植物的籽粒,成实,种子,动物的受精卵。当性元中具有生殖遗传功能的精微物质,没有外部环境力的作用,力的引动时,精微物质的能量和形体相等,不发生变化,保持原有状态,阴阳平衡,道家称之为无极。
新疆吐鲁番考古队,在阿斯塔那发现一幅《伏羲女娲图》。伏羲女娲交尾图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手执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男女头之间上部绘日形,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之下绘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点,当系星宿,情态生动,线条粗犷,色泽单纯,幅面缀以日月星宿之像,也显示了天文的化与天象的运相关,即现代研究发现的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
伏羲手里拿的是“矩”,是 法度 。矩法(规矩法则),矩则(规章法则),矩设(按规矩设置),矩诲(以规矩法度教诲),矩鑊(规矩法度),矩杀(谓秋季万物凋落)。女娲手里拿的是规,“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说文》。规度,规则法度。规矩相合是万物,是生命体生化必须遵守的法度,是生物体生殖繁衍的法度,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基因,是决定生命体性状的生殖遗传信息,是天文,也是人文。原始天文的含义应该就是生殖遗传信息。
从古人对道的表述中,我个人理解“道”应该是“文”化与“运”化的协同。而这其中的“文”和现代科学对基因的认识,基因造就生物体的形状,可能就是古人所表述的道化中的文的部分,是虚无一炁的炁,是伏羲女娲交尾图手中的规与矩所定者,是命理家滴天髓的天髓,是孔子讲的黄裳元吉文在中的文,是元亨利贞中的性元,是因缘中的因,是机缘中的生机,是天命,天元,天赋,秉受,是来自父体母体的生殖遗传信息。
现代生物科学告诉我们,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也后天的生存环境的息息相关。它们是共同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而后天的运化就是个体的生存环境,是五运六气,是山川地理,是光照水热,是地力水肥,是风物特产,是生活习性,是母体或环境供给能力的强弱,是运,是缘,是遇。儒、释、道根于一理。
精子和卵子各自携带生殖遗传基因。精子和卵子染色体分裂,精子与卵子染色体各一半相结合的一霎那,新生成的个体的染色体就已经定了。这个后面的因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就是遗传规律,个体的文就确定了,形而上就确定了,天命确定了,禀赋就确定了,天髓滴的多少就确定了,天元就确定了,祖德的多少就确定了,造就个体的蓝图就确定了。就是老子讲的“夺揫独立,不孩(改)后矣”
一物一元的文,基因,确定了生命体的先天因素,文化确定了生命体的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豆的化育程度能不能够率性,文化的完不完全,性元的优良正性能不能够完全表达出来,就取决后天的运化了,后天的成长环境,得到的光照、水、肥,人的赞育适时的种植时间,间苗、除草、施肥、灌溉、排涝,灭虫等田间管理。就是老子在楚简中的这个
字,代表宇宙与万物,表达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生命体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道的“非恒道”,“三元八会”。生命体类不同必定状不同,则名不同,即使父母相同,也是性类而状不同,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九子各有其性状,也各有其名,大概“名可名,非常名”吧。
上德不德的无为,是生命体包括人性状的完美表达,是“运”化的最高标准,是治人事天的终极目标,是大道的率性之化,这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中华应该是万物、生命体,生民自性中的“文”完美表达,英华毕现的环境。
以古人的技术条件,生命体的基因,文,天命,天元,天赋,秉受是不能改变的。既然道的“文”化不能改变,那就着力于其“运”化的部分,因为运化也可以制约道化,所以道是“非恒道”的,也是人的赞育可以发挥生命体性的地方,人行道行善的有为。“道可道,非恒道”,古人的山、医、命、相、卜五术都是关于生命体“运化”的技术。伏羲的八卦,连山,归藏,黄帝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文王的周易,以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吕氏春秋,管子都是关于生命体运化和运用“运化”的经典。
众所周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中,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理解的意思是:道——万物规律,道是万物起源之根本,但道并非恒久不变。可以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结合起来来理解,相当于宇宙起源多种学说中的一个版本,道,佛,儒各有各的信仰与宗旨,对万物之源,事物的发展与进化都有自己的说法。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道家学派便以道为物、人、事、景象、空间等之源头。而物、人、事、景象、空间等可命名与“名”。当然,你也可以说它不叫道,可起源尽头是道,也就是说你们能看到和能反驳的只是道衍生出来的一种变化。我更片面的理解为,你们能看得到的道,那就不能叫作正真的道,那只是表象而已。名也是如此。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延续出阴与阳,阴阳便成万物,万物又源于道,这是给我们后人画了一块很大的一个饼啊。[抠鼻][抠鼻][抠鼻]
说归说,笑归笑,其实这句话的解释,有无数个版本。谁对谁错,不得而知。非要有个正确答案,估计也只能等我们的老祖宗“老子”托梦解释了。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