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主所提及的事例是天津,我倒想起前几年在天津做调研时,收集到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学现象:在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中,老师们不是教学生们怎样写作文,而是让学生把作文题目带回家,让家长写好,而后学生带回学校。尽管有些家长学历并不低,可是孩子很快又把作文拿了回来,理由是老师说了,你写的不符合作文要求。家长们就疑惑了,老师到底是啥要求?怎样写才能算过关呢?经过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
最为可笑的是,有一位小学四年级男生的妈妈虽然是语文老师,但是给儿子写出的作文交上去后仍然被退回来,搞的这位语文老师也愁眉不展了。我和这位老师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这种情况后,我问她,为什么这种教学风气在天津如此盛行?这位家长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语文老师都由一群不懂语文的老师来担任,但是上面为了追求光鲜的成绩只能造假,利用平时家长给孩子写好的作文,到了重要的考试时,选择一二篇让孩子们背熟了,考试时抄到卷子上就行了。
我们都清楚,作为语言类学科的语文,从小学阶段便开启了对母语(中文)的基础规范性学习。从识字到读通一句话,从读懂一句话到读懂一段话,甚至是全篇文章。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因为这需要让每一个孩子对语言的认知、理解、表达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就如上面我例举的事例,几乎完全是背离学生正常学习语言的规律,采取欺骗和造假手段去误人子弟。这和前些年市场上的三聚氰胺有毒牛奶事件有何区别?只不过一种肌体上的伤害,一种是精神上的伤害不同罢?所以说,很多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没有得到语文基础的很好培养,到了初中和高中时,就更无暇进行深入的课外阅读与理解培养与锻炼,读不懂作品的内涵反而就正常了。
再回到题主事例本身,天津的中学生向作家毕宇飞提问,毕先生的回复很中肯,也道出了语文教学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用成人的视角和观点去考察一群未成年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超出孩子们自身能力的考题有什么意义?但是目前在中国语文应试体系里,却就这么现实,那些出题者是只顾着出题,出完题再弄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哪管被考的学生们答的怎样?事实上,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各学科中被诟病最多的一门,孩子们感觉语文难学?难在哪呢?答案并不复杂,难在考、学和用三者脱节上了。
如果把语文阅读理解弄成标准答案,那语文学习就会让孩子的想像力被扼杀掉;如果学上面按老师办法识生字、标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背诵、默写、抄写,这些掉了渣的教学模式还不改革,孩子们的汉语言学习将进入死胡同;如果在应用语言去阅读作品时,孩子们对情、景、境、物与喜、怒、哀、乐等情感毫无关联时,阅读就成了读故事,故事精彩多看几遍,不精彩随手就会把书扔掉。
去年上半年,我和唐山某高中的一位语文老师交流,这位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她以往非常头痛孩子们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传统方式布置的语文作业,不少学生都不愿意完成。每一次考试中阅读理解和写作两部分成为丢分的重灾区,这位班主任老师非常着急,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没有?我说有是有,但是看你敢不敢冒着风险去尝试了。于是我专门和这位班主任制作了一个系列的阅读理解教学方法,采取模块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们从听、说、读、写、思和辩六部分分别得到培养和锻炼。
新方法应用后,课堂气氛很快得到改观,以往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改为由每个同学轮流领读(利用早读或语文课上),比的是让每个同学倾听并记下领读同学读的不准的地方,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同学们为了避免自己领读时出错,就课外下功夫练正确朗读和发音;在说这个环节上,以往由老师主讲,改为老师列出问题,由同学们自主选择上讲台陈述,比的是看谁发言精彩,观点有新意,逻辑表达更合理;在思方面由老师启发学生们对课本文章做校外拓展阅读,以往只是站在一篇文章的高度去审视文章本身,现在是通过阅读作者更多文章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每一篇作品与时代有何关联等。当孩子们带着任务进行课外学习时,真正的阅读时代来临了!
语文老师发现孩子们阅读兴趣明显得到提升,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在辩这个环节中,重点强调个性化思维,即不求与他人雷同,要表达出自己特立独行的观点;而对于写作来讲,当孩子们打开了阅读理解的这扇窗子后,窗外的花香飘进了教室,窗外的美景映入了孩子们的心灵,窗外的美好事物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
通过近一年的尝试,这位语文老师在每一次考试后,都会拿自己教的班语文成绩和同行班做比对,发现平均成绩差距越来越大。她欣喜地告诉韩老师,刚开始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忐忑,生怕被上面的领导给否了,幸运的是我得到他们的支持。一年下来,班级整体语文成绩大幅度提升,现在我的同事们也向我讨教经验呢。
以上,就是我和诸位读者朋友们聊叙的内容。我是一个讲大实话的人,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敢于拿到台面上来讲。不管我讲的如何,希望你能以平和的心态待之,因为我们有唯一的目标——希望语文教学与考核能有质的改革。让那些擅长教语文的老师上岗,让那些误人子弟的语文老师挪挪位置吧,让那些出“飞题”的出题者饶了孩子们吧。
这件事的起因是天津某高一期末考试一道语文阅读题选了作家毕飞宇作品《苏北少年“唐吉诃德”》中《大地》那章的片段,并提出问题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
大部分学生 无法解答。所以这些学生在毕飞宇的微博里留言或私信,询问作家本人的见解。毕飞宇在后来采访时也说让孩子解答不合适 。学生的阅历、和理解能力有限,在这个年龄答比较牵强。
这个现象也让我们反思,作为出题人的老师出考试题时,不紧要从自己的理解的角度去出题,还要考虑孩子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结合多角度设计考卷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阅读完文章后的对文章的理解都不一样,而标准答案又是那几个,这是否应该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答案,每个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即可,让孩子能够有自己能够发挥的空间。当然我们这说得很轻松,希望我们的教育也来越好。
发生这种现在是件好事,说明们在进步,我们不可能完全规避问题,遇到问题应该想想怎么解决问题,以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不断的进步。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