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看待衡水中学学生说的话(如何评价衡水中学学生)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衡水中学“年度十大人物”之一,被保送清华的学霸张锡锋的演讲里“乡下土猪拱城里白菜”就用到了借喻的手法。

●乡下土猪:是对自己农村的出身采用的谦虚的自比。

●城里的白菜:指的是城市人一出生就有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生活便利,等等资源”

这个演讲视频我看了10遍,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演讲。它是一个有激情的演讲,相信衡水的高中生和社会上有吃过苦,靠自己努力打拼成功的年轻人都会产生共鸣。毕竟,奋斗者更容易和奋斗者惺惺相惜,也可以理解个中滋味。

比较遗憾的地方在于,这篇演讲的内容,超越了普通网民的平均阅读能力。很多网民的语文阅读能力已还给自己的小学老师了,所以对这样一篇优秀的演讲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误解。

误解①:把农村人说成“土猪”侮辱了农村人

有些人自称农村来的,表示对他“反感”。其实人家是自谦啦,清华保送生,怎么算都不是“土猪”。这就相当于,别人自谦“鄙人”,有人却真的以为人家是“鄙人”,自谦老婆是“贱内”,有人真以为别人老婆“贱”,这就有点“愚夫”了。而且,他说的是“我”不是“我们”,更不是“农村人”。

误解②:把“白菜”当成女人

有一部分人没有看视频,被其他人带了节奏,望文生义。有的人纯粹因为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绕不过弯,无法理解“白菜”怎么从对“女人”的比喻借喻成了“社会资源”。还有一部分女孩家长,有些自作多情,宣称不会把女儿嫁给他,也有“女拳”人士对他谩骂。其实,这篇演讲的格局很高,却喂不进低格局人的“嘴”。恰巧点爆了这部分人的键盘,才导致一个优秀的中学生被口诛笔伐。心中有佛见到佛,心中只有女儿,那就省一省吧。

误解③:表情狰狞就是充满仇恨

每年都有中学生在“百日誓师”的时候,表情“狰狞”,其实这是奋斗中的高中生“斗志昂扬”的表现。“衡水中学十大风云人物”上台演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其他同学努力奋斗,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作为他们中的代表,同时也是佼佼者,张锡锋总不能挂着一张“死人脸”,平静的读演讲稿吧,那么台下的听众早就睡着了。

误解④:他是“凤凰男”很可怕

有些人喜欢把从穷苦家庭通过自身打拼获得成功的男孩子称作“凤凰男”。给他们贴上“自卑”、“恐怖”、“心狠手辣”的标签。我个人认为,会用这样负面词汇去评价一个成功的人,反而是“自卑”的。因为,他们在评价这类人群的时候,要么抓住别人的穷苦出身,不停的攻击,要么就把别人的胜出归结为踩别人上位。实际上在985的大学里面,有近1/3的同学来自于工薪底层家庭。但是,大部分人的人品和性格都非常的好,他们不仅自己努力,也愿意服务于社会,比如参加各种各样的支教和志愿者活动。把负面标签贴在这些依靠自己努力走向成功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不公平。给别人贴负面标签也并不能够抬高自己。

误解⑤:他是富家子弟有钱人才能上衡水

很多人认为衡水中学的学费很贵,所以能上衡水中学的“非富即贵”。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按道理讲,清华北大的学生都应该是富豪家庭出身才对。但是,这个世界上用钱买不来“智商”。衡水中学确实掐尖,掐尖的方法就是让全省最聪明的孩子免费到自己的学校读书。然后让成绩比较一般,但愿意掏钱的人为他们买单。所以,即便是有钱人去读衡水也只是为别人付钱而已,不代表着他们能够真的考上清华北大。张锡锋是“衡水年度十大人物”之一,这可不是只会读书就能够达到的水准。衡水中学每年有近200人考上清华北大,张锡锋恰恰是既会读书又是素质教育的代表,才能够成为一个“人物”。想想看,在读我这篇文章的人中又有多少个能够在舞台上那么流利顺畅地侃侃而谈呢,这本身不就是“素质”的体现吗?

听了衡中张锡锋同学说的“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总想说两句。

第一,张同学讲的有错吗?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想通过高考,改变贫困的命运,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想法。想想我们这些由农村考出来的六零后,当时的想法,不也是要考个“城市户口”么!所以,该学生说的,不能说错了。

第二,听后感到有点别扭。从张同学的演讲背后,能感觉到有一股孤注一掷的拼劲,拼的目标,就是高考。可高考毕竟是人生一个阶段,今后的路还很长。考上好大学了,还有这股拼劲吗?大学毕业了,还有这股拼劲吗?毕业没有找到心怡的工作,还有这股拼劲吗?出国留学了,还有这股拼劲吗?……往长远看,孩子的动力不足!

另外,从他的演讲中,还能感觉到他隐隐的自卑。农村的,穷人家的……英雄不问出处,不是那种自信慢慢的心境。若之后不纠正,未必不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发展和进步。

再思考张同学演讲的背景,不难看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把学校做成了高考的工厂,把学生做成了高考的机器,为高考而高考。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要求,在高考面前,都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这,大概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吧!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5120.html

(0)
上一篇 2023-02-18 12:59
下一篇 2023-02-18 13:5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