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化过程可看作是前代文学的实绩与后代阐释的对话产物。
*前代文学的实绩
一部作品能够成为经典,首先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可圈可点,值得被读,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绩”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表达上的优秀和文学发展中的“记忆”(即继承)使作品历经汰洗而合法化
•表达上的优秀
文学表达应该有个性特色,如此才可独树一帜。《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作品中三个人物身份不同,境遇不同,因而意识流自然有别,乔伊斯为了展现三个人物意识流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布鲁姆务实,其意识流的表达多转喻而少隐喻。斯蒂芬的思想往往形而上,则多隐喻而少转喻。布鲁姆妻子意识跳跃,多蒙太奇拼接手法。如此多角度贴切地描写意识流,尤利西斯还是第一个。同样的鲁迅《狂人日记》首次运用欧化了的白话语言,《水浒传》中“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的生动语言描写,这些表达的优秀都使作品在卷帙浩繁中脱颖而出。表达,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组合运用,也是思想情感的交流。
•作品合法化
苏东坡在北宋时为文坛领袖,他在诗、书、画、论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按理说他是自创新格的,但他称自己是“太白在世”,以李白追随者自居,以此体现价值。从某种角度来看,可说东坡对李白的成就有一定依附。自然读者在鉴赏东坡的作品会与太白作品相关联而增加其审美价值。
*后代阐释
•在“共时”维度
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不同人期待视野不同,进入作品的切入点不同。在此基础上,每个人心理机制,如想象力,理解力,理性力不同,对作品的“空白”补充也就不一样了。可以说,越是经典的作品,“误读”现象越严重,也就是“一千个读者一个哈姆雷特”。只有经典的作品才会有多个阐释角度,读者结合自身生命体悟也就读出不同的味道。
•在“历时”维度
这一“维度”也就是众多答友所言的“时间”。任何人都不可能跳出自身的局限和历史的局限,对一部作品的阐释会在一代代的推移中逐步加深,后一代会在前一代停滞的地方开出新天地,这是历史的力量。也正是在时间的检验下,那些对每一时代都有着启示,超越了时空阈限的作品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
此外,经典的作品不一定都是我们所想的应该多么深奥,多么有晦涩。若是在特定历史时段内影响巨大广泛,甚至左右了一代或几代人的价值观念的作品,也可以成为经典。比如《林海雪原》、《水浒传》,内涵单纯,不甚艰深,却给人以美的享受,仍耐人品味。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这样评价经典:
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最智慧的头脑向你保证过的作品,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早已经在时间稠密的丝网上被过滤掉了,所谓经典,其实就是一些特别复杂的表述都难以说清楚的事情,它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经典的表述最直接、最简单、最直击要害。
比如,道德经,说得最究竟,究竟到直击你人生历练到足够丰富之后的体验。
并且,经典中振撼你的永远不是直接对答案的描述,而是某些细节促动你的思考而带来的感悟!
正如头条文化局中授课,所引领的一个观点,这个时代,答案已成为最廉价的东西,而优质的问题,引发内心去探寻的问题,才是宝贵的东西。
其实,这个观点一直都如此。
只不过我们刚走过饥饿的几十年,和文化的强烈冲击带来的迷茫,所以我们在七八十年代饥渴迷茫到对答案的迫切需求。而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文化的真正价值在回归。
所以,我们的时代到了经典回归并坐在属于它的位置的阶段,而之所以经典之为经典,也会被我们所见证与体验。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