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很高兴解答。
上学时,许多同学对数学兴趣不大,有的同学是基础太差,而失去了兴趣。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老师看到这些同学的学习状态,老师就是一个字“急”,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尤其是农村孩子。老师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尤其是新冠肺炎期间,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就是对知识改变命运最好的诠释。
所以,当老师看到这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时,那种情之切,恨之痛就不能自己,会说:
1.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看出,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
2.好好学习,否则就是就只剩下一堆蛋白质了。
3.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也是老师的经典语录。
4.孩子,学习不是给老师学,不是给家长学,而是给自己学本事。
上面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分析与解答。
第一,成功的体验。现在的高中数学是很多学生心中永远的痛,厉害的是真厉害,不行的是真不行。这和 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关系。我遇到过很多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通常的表现是非常爱动脑爱问问题,难道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数学问题比成绩差的同学多吗?显然不是!他们更多的是享受解决问题获得的成功体验,这激励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数学不好的同学很少获得成功的体验,(反正都不会)所有学习数学兴趣越来越淡,最后,数学拖了他们后腿!
还有一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来自对老师的认同,比如数学老师经常关爱他们,或者对老师的崇拜等等,也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要说经典语录,我觉得这句放在这里解答您的问题最为恰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起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经典语录,唤起了我对中学时代课堂上老师留下的难以忘却的话语,在我看来,堪称经典。
我读初三时,是毕业班,由于某种原因,把原来的年纪大的数学老师换成了年轻的数学老师——马老师,他还是教务主任。这位马老师是个帅小伙,高大健壮,潇洒英俊,语言幽默,我们都爱听他讲课,当时老师也是以讲授为主。由于他任教务主任,负责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每天除了上课,还有组织或参与听课指导、教研活动等活动,偶尔备课就会不充分。有一天,上复习课,讲了一个例题后,要求我们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因为是毕业班,有的学生就提前尝试做教材上的总复习题,个别题有一定的难度,有个同学就问了一道题。马老师在黑板上与同学们一起做,边做边板书,师生互动,还好,别了一脑袋汗,解出来了。然后,又有一个同学问一道很难的平面几何题,马老师启发学生,但是没有人能说出思路,加之马老师没有备课(还没复习到),又急出一脑袋汗,之后,他说,“这个题留作业,不是很难,同学们回去做,糊涂糊涂就明白了。”
还有,在高一的时候,有一次上化学课。化学老师曲老师红头胀脸走进教室,因为他喝酒了。老师看着很高兴的样子,就拿了一本教材,把教材放到讲桌上,就嘻嘻地冲着我们笑,因喝酒上课,所以说了一声道歉。笑着笑着,开始检查作业。检查了基本作业后,他发现有一个是化学方程式配平的题多数学生出错,他不高兴了,把不完整的方程式写在方程式,说道,“有的同学太不认真听讲,(用手指着方程式)昨天我不是给你们配了吗?”
每逢同学聚会,我们经常回忆这两段经典语录,都是课堂上发生的小笑话。你说可笑不?
高中数学是典型的烧脑学科,不仅需要强大的背诵能力,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思想上的韧性。
开始数学不好,不过百,到后来一百三四。凭借把题目分类,每天逐项提升。我给自己规定的中午时间半个小时,用来攻克原来做错的所有大题,第一周是第一个大题,反复操练~~~以此类推。待到考前一个月再过一遍课本,保证所有知识点记忆的没错。
高中老师开始是男老师,讲的内容一般化,没有提起兴趣,成绩平平淡淡。后来的女老师长的特别像灭绝师太,瞬间一种遇到名师的赶脚,一下来了兴趣,讲解简单通透,也喜欢上了数学思维。这种教育说教的话不说。
你为什么不会,因为你做的题还少了;为什么会做错,因为你想简单了;为什么做不出来,因为你想复杂了;
最后说你待数学如初恋,数学虐你千遍。
数学学习首先需要找一个点去接纳它,然后和他培养感情,而不是用成绩的枷锁锢锁祝住自己的小世界。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