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的朋友 ,看来是个年轻人 ,最多是中年 。因为他不知道 ,上世纪70年代 ,在中国乡镇和农村 ,生活已不是最困难时间 。最困难年代,应该是在上世纪 60年代 ,这是千真万确的 !
对于一个人来说,年龄也许是一个人的财富 ,尤其是在艰难困苦时,发生的那些事 ,是一生不会忘记的 。这些事情 教育一个人 ,人生在世不容易 ,一定要珍惜 美好的生活 ,因为她来之不易 !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尤其是1962年 ,我国遇到了严重自然灾害 。江苏连云港 和淮安一带 ,从61年年底 ,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季 ,将近十个月 ,基本没有下什么雨 ,到了9月份以后 ,将近十天大风大雨 ,农田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收成 。
对于我家庭,尽管我们住在县城里,吃的是定量户口 ,每月固定供应粮食。粮食总体来说 ,供应食油很少 ,没有肉类 ,一般来说 ,平均每人也就十几斤到二十几斤 ,最低婴幼儿供应,每个月仅仅八斤 。
供应的粮食 ,质量并不好 ,糙米和粗麦面,另外还配搭油榨干了的豆饼,和发了霉的山芋干 (方言,红薯干)。
对于我们家庭,每天吃饭都定量,米饭和馒头,妈妈分给我们吃 ,多一口也不行 。几乎每天早晨 ,还要到当地豆腐厂 ,去买一些豆饼渣子 ,和粮食兑起来做饭吃 。
所以,一直到64年以前 ,就拿我来说吧 ,基本没有吃过饱饭 。多说一句 ,作为当年的我 ,当时很快乐 ,并不很忧愁 。也有一个最大愿望 ,什么时候能够痛痛快快吃一顿饱饱的饭 !
人生的一辈子,总不能是永远痛苦的,也有幸运时 ,在后来的时间里 ,也许在我的人生中 ,这两回吃的大饭量,大的不得了 ,真是很惊人 ,不会忘记的 !
67年夏天 ,文化大革命中 ,学校已经停止上课了 。已经18岁了 ,总之不能闲在家里 ,要到外面就做小工。故事不能写的太长 ,话就说的简练一点 。
我们几个同学 ,好不容易在码头上找到了一份临工 ,就是从船上往仓库里 ,把日本尿素卸下来 。当时就是人扛 ,每包40公斤,距离150m ,再把它堆起来。
几个青年人 ,做些活来,浑身淌了多少身汗 ,有说有笑并不觉得累 。现在人也许当笑话 ,当时木船最大也就是不到20吨。
又是卸,又要扛 ,还要堆起来 ,几个工序合起来 ,六个人卸一船肥料,每个人居然挣了将近六元钱。天啦 ,这在五十多年前 ,对于青年学生,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 !
下午收工时 ,从街上卖大饼(连云港特产,用木屑炕出)大娘处,买了五斤大饼,每斤二毛钱 ,花了一元钱 。大饼那个香味 ,一直香到心里面 。
晚上吃饭 ,吃了三碗稀粥 ,五斤大饼将近吃了一半 ,妈妈坐在桌子旁边 ,能干事能吃饭 ,男孩子都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 ,从妈妈的心里 ,她是很心疼我的啊!
1968年秋天 ,我下乡插队当农民 。第二年秋天 ,生产队里卖公粮 ,卖到粮管所里 ,要往粮食囤上扛。
知青都是好好表现 ,二百斤麻袋 装的玉米和小麦 ,走在晃悠悠 䑬板上(连云港方言,用三五根杉木整根拼起,最短也有七八米长 多用在船只靠岸时),咬着牙 ,硬撑着走到粮囤顶上。
说句心里话 ,当时的生产队长,是很爱护社员的 。对于做这类农活的社员 ,都是顶尖工分。我们的生产队长,一点都不小气,在代饭农户家中,中午做了一锅香喷喷 大米饭 ,还有一锅很馋人的红烧鲤鱼 !
这是我一生,笫二次吃的大饭量。大米饭 满满四大碗 ,鱼肉不知吃了多少 ,反正到最后 ,坐在那儿 ,都几乎爬不起来了 !
后来几十年中,每当想起当年这样吃饭的事情 ,我都感到真有意思 。 尽管一顿饭 吃了这么多粮食 ,却没有觉得丢人 ,反而是忍俊不禁 !
这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 ,吃苦受累怕什么,让人明白了很多道理 ,一个人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
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普遍飯量大。一个原因是肉类少,副食少,油水少。一个原因是劳动强度大。那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玉米菜糊糊粥,玉米面窝头。饅头不是经常性食品。
那个时候人们究竟能吃多少吧?請你看一下晚上农村吃飯的场景就知道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农民收了工,晚上大家都会端碗到村里空旷地方去吃,为的是边吃边聊。大家蹲成一蹓或对面两蹓,互相交换一天的本村新闻。请你注意一下每个人都端着一个钵碗,有大钵碗和小钵碗 。大钵碗能顶现在的常用碗三四碗,小钵碗也顶两三碗。旁边还有一个小碗,盛的是窝头和咸菜,有一两个的也有三四个的。钵碗盛的是菜粥。如果折合成粮食,农民们晚上吃得粮食有多有少,在四两到一斤之间。这还是晚上,中午应该还多。
本文来自用户发表,不代表空兰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onglan.com/yulu/26708.html